传统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理性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能够完全了解任何与决策有关的信息(即完全信息),进而从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出发做出最优的选择。如果市场上参与交易的人不是理性人或不能克服信息不对称,那么他很快就会破产、被市场淘汰。所以理性人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冷冰冰、不近人情、没有情绪和冲动、从不失误;然而与此同时,纯粹的经济人、理性人就是社会白痴,情感无能,毫无情商可言。
然而事实上的人真的是这样吗?相信只要做过人,就绝不会说是。如果人人都是理性人,那就不会有冲动消费、抽烟酗酒、沉迷赌博和激情杀人等等的事情发生了。传统经济学之所以把人当做理性人,是为了简化人的决策过程,通过假设不存在很多其他难以量化的因素(如情绪、动机),来建立精确的公式进行预测。
大卫·休谟说:“理性是且应该是激情(passion)的奴隶。”人是动物的一种,而“动物精神”是人类的本能,如果说这种本能如洪水猛兽,那么理性不过是试图牵制它的、谨慎的驯兽师而已。本书的着眼点就是人的非理性,可以精确表述为“有限理性”,心理学研究将非理性引入了经济学,促成了行为经济学诞生。因此,在理性和非理性之争中,非理性的观点后来居上。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这个概念是由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在1956年提出的,是指人不可能做到像传统经济学假设那样的完全理性,由于认知局限、情感等因素,人只能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变换,表现出有限理性这种介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状态。有限理性具有进化学意义上更大的优势,借助经验法则(Thumb rule)以相对更少的时间、精力、金钱追求性价比更高的决策。从这个角度来看,盲目内卷真是非理性的行为。
帮助人们实现有限理性的主要是一些启发法,也被称为“非理性偏见”。这部分可以参考此前分享过的汉斯罗斯林《事实》这本书中的归纳。常见的非理性偏见包括视错觉(眼见不一定为实)、思考的双系统(快思考-直觉,慢思考-分析,见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的快与慢)、可得性启发法、代表性启发法、锚定与调整启发法等。
在以上非理性现象的发现基础上,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所谓“前景”,指的是一系列包含概率的结果。比如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前景可能是 [读博,0.2;考公,0.2;去公司,0.5;无业游民……,0.1]。人们会通过各种启发式方法对前景进行编排和重组,而人的动机以及思考、判断等认知能力的各个方面都参与其中,造成最终结果。卡尼曼的开创性工作让他后续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特沃斯基由于过世则未能一同获奖(诺奖只颁给活人)。
前景理论有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参考依赖、价值判断、损失厌恶和概率扭曲。
- 参考依赖
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是相对的,总是根据参考点进行估值。我们所做的绝大部分事情都会在潜意识中与以往的经历进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识别匹配差异(alignable differences),即在事物的数量和程度上对比。高于参考点的部分称为收益和满足,低于参考点的部分则称为损失或不满。
参考点往往成为我们做出决策的锚点,由此引发锚定效应(一旦锚点设定,后续决策都会以其作为参考),比如一家公司给你开出1w的月薪,那么后续你应该就看不上8k的offer了。这种锚定效应可能会导致人们忽略本质,过度重视、聚焦于单一方面(比如忽视工作岗位的成长机会等),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也是人们受到锚点影响产生的结果。沉没成本是舍不得已经付出的时间精力或金钱,而不愿意放弃失败的选择,继续无效地投入资源,无法及时止损,这里的锚点就是自己收不回来的付出。机会成本是考虑到做出某个选择时可能损失的其他选择对应的效益,锚点就是潜在收益的最优值。
参考点的设定无穷尽,每当在一个参考点下达到满意状态(比如一份符合预期的收入)后,人们就会出现心理状态的适应,反之亦然,痛苦也会慢慢适应。这种现象被称为“享乐主义跑步机”(享乐适应),是指人们在经历重大的积极/消极事件或生活变化后,迅速恢复到相对稳定的幸福水平趋势的一种现象。由于这种适应现象的存在,金钱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在一定水平之后就不会增加了。
- 价值判断
价值是相对的,有了参考点,就可以对一件事物的价值做出判断。人们对相对量比较敏感,但对绝对量却反应迟钝。就像《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人生观,跟别人一样穷也没什么痛苦,但是比别人少那就不行。“货比三家不吃亏”这句俗语也反映了消费者通常并不知道商品的真实价格,而是对商品之间的相对差异敏感。
参考点可能是横向比较其他事物,也可能是纵向比较自身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比如购买基金股票时,损失收益是相对于购买时价格来计算的,因此初始价格就是一个参考点,当前价格与初始价格的差异成为是否作出买入或卖出决策的重要参考。
参考点将估值分成收益和损失,在这两种情境下人们的风险态度是不同的。
一方面,当估值高于预期(预先设定好的参考点)时,人们将获得收益,面对高概率的收益将厌恶风险,而面对低概率的收益则将追求风险。风险意味着不确定性,比起95%的概率得到10万元(期望值是9.5万),我们更偏好直接得到9.4万元(100%);比起直接得到5100元,我们更偏好有5%的概率获得10万元(期望值时5000元)。 另一方面,当估值低于预期时,人们将承受损失,面对高概率的损失将追求风险,而面对低概率的损失则将厌恶风险。比起直接损失9.4万元,我们更偏好有95%的概率损失10万元;比起直接损失5100元,我们更偏好有5%的概率损失10万元。
- 损失厌恶
由上可知,尽管参考点分出了损失和收益两个区域,但是具体的价值判断还是会受到概率大小的影响,并且在损失和收益两种情况下概率对行为和风险态度的影响是相反的。这种交互作用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人存在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倾向于避免损失而非获得同等规模的收益。比如50%失败损失100元,50%成功获得100元这个游戏一般是没人愿意玩的,除非50%成功获得的钱高于100元。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在,除非迫不得已,人们通常乐于保持现状,比如现有的工作收入、生活习惯等。随着年龄增长,人冒险的动机越来越弱,很大程度上就是拥有的东西(物质、社会地位等)越来越多,恐惧小小的改变会造成自己损失这些东西。
损失厌恶是一种现状偏见,更关注可能会失去什么,而不是改变以后将可能得到什么。因此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近视型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损失厌恶可能源于禀赋效应,即人们往往更愿意保有属于他们的东西,而不愿意用它交换另一个可能更好的物品,这种所有权效应产生于一种心理,即我们会仅仅因为拥有某些事物而主观赋予这些事物更高的价值。比如大部分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最好。
由于人性对损失的天然厌恶,所以高概率的损失和低概率的收益都会引起风险寻求,通俗说就是,既然没什么可失去的了,何不放手一搏,也许能绝地求生。反之,低概率的损失和高概率的收益则会引起风险规避,既然已经胜券在握,就别折腾了。
- 概率扭曲
由上可知,概率感知对价值判断和风险态度很重要,那么人们对概率的感知是准确的吗?答案是,人们常常以扭曲的方式感知概率,这些概率扭曲产生的原因多在于一叶障目、不见全局。比如辛普森悖论、生日悖论、幸存者偏差、阳性偏差(diy)、可能性效应、框架效应、小数定律、赌徒谬误、热手谬误、合取谬误等。
频率是基于数据经验计算所得,经过大量反复试验后某事件出现的频率将趋近于特定数值,即为概率,概率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而真实生活中大量反复试验是无法实现的,人们更多地是根据有限的样本和经验形成直觉印象,据此想当然地推断事件发生的概率,所以常常会出现与事实大相径庭的、扭曲的概率估计。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还对非理性的认知神经基础做了简要介绍,比如边缘系统负责的情绪、记忆等功能是位于比较原始的底层脑区,属于古旧脑部分;而负责理性控制的脑区则位于高级的大脑皮层,如前额叶。总体而言,这本书对前景理论及其相关的非理性偏见示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但是由于作者本身不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出身,在这些内容的表述上会存在一些不太准确的地方,比如把视错觉与幻觉混淆、对大脑活动的描述简化为“更丰富”这种语焉不详的词语。每一章节内部的不同小节之间逻辑关系不太明确,结构不够清晰,显得很零散。
【附录】
| 非理性偏见名称 | 含义和示例 |
|---|---|
| 视错觉 | 人的视觉系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关于视觉世界的假设,从这些假设出发的预期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偶然因素而被违背,从而产生不正确的感觉或知觉,即错觉。比如缪勒·莱尔幻觉,艾宾浩斯幻觉,赫尔曼格,闪烁网格错觉,运动错觉等。五花八门的视错觉,研究它们有啥用? |
| 思考的双系统 | 认知方式不同使得人们存在两种迥异的思维方式,一种是靠直觉,另一种则是靠推理。一些学者将靠直觉思考的这种思维方式称为直觉思维系统,靠理性思维的方式称为理性思维系统。也有学者将这两种不同的系统称为“系统1”和“系统2”。例如“不假思索”、“条件反射式”说的就是系统1,而“深思熟虑”说的就是系统2。 |
| 可得性启发法 | 指人们往往根据事件在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价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容易回想起来的往往被认为发生概率更高。比如经常在下课后跟教授交谈(露脸)的学生更可能让教授产生好感、给好的评价。 |
| 代表性启发法 | 指人们往往根据事件与另一个事件的相似性来判断其变化,而不是考虑事件背后的本质原因。比如根据邻居老王抽烟五十年身体健康,来作为自己抽烟的理由,只不过是基于小样本的小数定律,不能推广的。 |
| 锚定与调整启发法 | 指以最开始的信息为参考调整对事件的评估,它是一种认知偏见,当一个人在做决定时,会过分依赖最初提供的信息(锚)。比如跳槽时你上一份工作的薪资成为你下面找工作薪资期待的起点和重要参考。 |
| 概率扭曲现象 | 含义和举例 |
|---|---|
| 辛普森悖论 | 分别讨论群体和合并考虑整体,结论可能大相径庭,做决策必须用整体的思维看待问题。当人们尝试探究两种变量(比如新生录取率与性别)是否具有相关性的时候,会分别对之进行分组研究。然而,在分组比较中都占优势的一方,在总评中有时反而是失势的一方。 |
| 生日悖论 | 在不少于 23 个人中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大于 50%。例如在一个 30 人的小学班级中,存在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为 70%。对于 60 人的大班,这种概率要大于 99%。从引起逻辑矛盾的角度来说,生日悖论是一种 “佯谬”。但这个数学事实十分反直觉,故称之为一个悖论。 |
| 幸存者偏差 | 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因为未幸存者无法发声。背景是二战期间,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机尾受损的飞机都没有回来。 |
| 可能性效应 | 给予极低可能性的结果以极大可能性权重。比如买彩票,中奖概率极低,但是一旦中奖金额极大,吸引很多彩民乐此不疲。 |
| 小数定律 | 大数定律核心思想是随着次数的增加,样本平均值就趋近于期望值。与此相对的是小数定律,人们通常认为局部小样本可以代表总体,由此犯错。不应该寄希望于在随机事件中寻找规律。比如11111111;12121212;14532263,通过掷骰子8次获得上述3个数列的概率是一样的,均为1/2^8。 |
| 赌徒谬误 | 也称蒙特卡洛谬误(Monte Carlo Fallacy),是由于人们一厢情愿给随机事件赋予规律的错误信念,即认为在一系列重复、独立、随机发生的事件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比如赌博出现连续20次红色,很多赌徒就会主观认为接下来一定会出现黑色,其实任意两次之间都是独立事件。 |
| 热手谬误 | 指经历过成功结果的人,在进一步的尝试中认为他们有更大的成功概率。 |
| 均值回归 | 指万物,如股价、房价等资产价格,甚至温度等与自然现象有关的数据,无论高低,最终都会回归均值的一种趋势。 |
| 合取谬误 | 是一种形式上的谬误,当特定条件比单一的一般条件更可能发生时,就会出现这种谬误。示例:琳达31岁,单身,直言不讳,非常聪明。她主修哲学。学生时代,她非常关注歧视和社会正义问题,还参加了反核示威活动。以下哪个选项可能性更大?A.琳达是银行出纳员。B.琳达是银行出纳员,积极参与女权运动。答案是A而非B。尽管B给人诱导,但B是A的子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