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 Wu

Beauty always leads us to truth.

0%

上周六办公室几个同学聊天,一位姓孔的科研助理提到她是孔子的第78代后人,据说她家族自从孔子以来到现在的家谱都在并且已经电子化,每个家族后代都有一本纸质的家谱。我同门(跟我一样,也姓吴)对此感到十分惊奇,说:“想到孔子的Y染色体穿越了78代来到现在,挺奇妙的。”

阅读全文 »

在线(on-line),与离线(off-line)相对。最早接触到这个词语是在社交媒体上,即QQ上显示的对方当前状态(4G在线,wi-fi在线,离线等);后来读研接触到神经科学领域的在线概念——闭环的深部脑刺激以及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等,这些记录和干预手段能够实时监测大脑活动并据此调整参数、施加反馈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个过程用on-line的另一翻译“即时的”来理解更贴切。

所谓的“线”,是数据传输的链,上了这条线,就像电流一样,人乃至万物的活动轨迹可以被记录下来并流通到全世界,这个过程是无目的、自然而然的数据沉淀,而不是有目标的信息采集。

阅读全文 »

学生思维和学者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教育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或者是思维状态。以下是它们的一些主要特征和区别:

学生思维

  1. 接受性: 学生思维更倾向于 passively receiving information(被动接受信息),更多地专注于接收和吸收知识。学生在这种模式下通常会按照教师或教材提供的信息来学习,并且侧重于记忆和理解。
  2. 指导性: 在学生思维中,指导和教育往往是由教师或教材提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3. 目的性: 学生思维的目标通常是完成课程要求,取得好成绩或者通过考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于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
阅读全文 »

今天上午阅读了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在去年年初就看过,还在PDF书籍上留下了笔记的痕迹,今年年初也在B站上看过彭春花的视频,重新拾起来再看的原因是,清明节前给规划院领导汇报工作,汪主任提到要主动,我回来搜索主动性的含义和培养方式,结果就看到了其中一条检索记录提到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第一条就是积极主动,我惊异于自己没有任何印象,更别提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做到、培养这种习惯了。

阅读全文 »

虽然很早就听说过培根的“读史使人明智”,但这却是我完整读过的第一本非教材类历史书籍,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明朝》这套书按时间先后以明朝的历任皇帝作为组织逻辑,分成洪武大帝、万国来朝、妖孽宫廷、粉饰太平、帝国飘摇、日暮西山和大结局这七册,讲述了明朝从农民起义者朱元璋起、到被农民起义者李自成造反而自尽的末代皇帝朱由检为止这两百多年的历史,有大开大合的战争描写,也有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推测,更有穿插在各个章节、随处可见且蕴含智慧的评论。

阅读全文 »

王志纲《谋生》、何帆《找事》

1)顺势而为:放眼大局,不要刻舟求剑,关心国家大事,找到时势所驱。

2)认识和把握自己:谋生计有立身之本(长板),谋生活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何为幸福和意义),了解自己(自知之明,性格、长处),坚定方向(不符合方向原则的诱惑不为所动)。

3)为人处世:让别人接受你、喜欢你、离不开你。

阅读全文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可以表述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人类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会产生并思考这个问题的生物,然而也并非所有人都曾面对这个折磨人的问题。有的人在五六岁的孩童时期开蒙不久就抓住了它,也有的人行将就木还从未被它困扰。

阅读全文 »

作者是一名全球健康研究领域的教授,在其研究生涯中发现人们对全球健康或经济等情况的认知存在很多偏离事实的现象,比如疫苗接种率、女性受教育年限等问题正确率接近(甚至低于)随机水平,这表明人们存在对某些事实的系统性偏差认知,而不仅仅是无知。这些可能源于人们本能的认知倾向,本书对这些(10种)认知倾向进行了归纳总结,有助于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有所察觉。

人类的这10大情绪化本能倾向分别是一分为二、负面思维、直线思维、恐惧本能、规模错觉、以偏概全、命中注定、单一视角、归咎他人和情急生乱,其各自的含义如下:

阅读全文 »

2024年的1月在流感的痛苦中开启,持续4天的发烧、彻夜咳嗽、扁桃体和喉咙相继发炎……把我折磨地特别痛苦和绝望,周中好几个下午实在退不下去烧,就回去躺在床上,内心特别无助,这种无助在第二周的周二去安贞医院看呼吸科门诊的时候达到了顶峰。那天上午,我从安贞的大门挤进去,凄惶地发现门诊大厅的电梯前排着两条长队,我的嗓子此时嘶哑地厉害,说不出话,内心的不安和落寞感快要把我吞噬掉,一时间对北京无比厌恶,这么拥挤,让人透不过气。其实,电梯排队的每个人,脸上都是惨淡的颜色,在疾病面前,每个人都是卑微而无助的。

阅读全文 »

书摘

  • 傲慢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傲慢的人,有些人看心存傲慢之人会不顺眼,于是加以批评、指责,但这种做法其实不一定妥善。世界上有太多的评判和比较,有很多的挫折,让我们感到难受,这是总需要有一种方式让自己好受些,而傲慢,就是通过高人一等的心态,让自己好受些。
  • 真正克服傲慢的办法,是营造一个平等、友善、包容的人际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我们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不需要用骄慢心去保护自己,因为做得不够好也是被允许的,是被大家接纳的。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