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 Wu

Beauty always leads us to truth.

0%

假设你买了一篮很喜欢吃的苹果,你每天吃一个,由于苹果大小很难均一,所以必然有大小之别,请问你会如何选择每天吃的苹果呢?是随机拿一个,还是挑一个最大的 or 挑最小的?

阅读全文 »

今天元宵,满月一轮,繁星漫天,清澈地挂在漆黑的夜幕之上。写字楼和路上的灯光也十分明晰,这种清明的都市夜色是我喜欢北京的一个理由,还记得读研时那些独自回宿舍时这样的夜晚,内心总是充盈着静谧的欢喜。

阅读全文 »

教育是一个吸引人的话题,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于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可能会给出不同回答。朴素而真实的答案中就包括作为跨越阶层、换取社会资源和地位的工具,这一点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另一种表达。但是,教育的本质真的仅限于此吗?怀特海给出了不那么庸俗的解答。

阅读全文 »

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是伦理学领域一个有名的思想实验,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内容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拉杆?

阅读全文 »

Why do we sleep?

这个问题乍看似乎没有意义,因为显而易见,我们每天都要睡觉,从汉字“睡”就可以看出,睡眠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疲乏困倦时就眼皮打架、“目光低垂”。但是,就像很多因为习惯而想当然的日常现象一样,真要去追问为什么,能有理有据答上来的人其实不多。比如睡眠如此耗时且危险(长时间丧失意识,容易被捕食),为什么进化没有抛弃生物的这一过程?为什么睡眠具有节律性?睡眠过程中为何会做梦?……

阅读全文 »

大学时学过高等数学,然而实际上“微积分”更贴近这门课的本质。史蒂夫·斯托加茨的这本《微积分的力量》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写得通俗易懂,而且十分有趣,从微积分的关键工具(也即“无穷”)入手,展示人类如何通过驾驭无穷去解开自然之谜,站在多代”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微积分,并将其用于理解世界和改进生活。

阅读全文 »

“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直观来看,小学时倒背如流的这句顺口溜般的俗语是说遇到困难应该勇敢面对,采取强硬的态度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占上风,似乎主要是在强调心态的积极与否。

阅读全文 »

学科的鄙视链挺常见的,尤其多见于跨学科评论而又不甚了了者。心理学一直处于理学的鄙视链底端,曾经有个人问我心理学为什么属于理学,这个问题从这位工学博士的嘴里问出来,给我的感觉是无知的成分少,不尊重的成分多。他懒得花点时间去检索心理学是做什么的、又是怎么做的,而是以类似质问鄙夷的口吻去问这个学科凭什么属于理学,结果是透过这个问题,我也很鄙视他,不是鄙视他教育背景的工学标签,而是他这个人认识世界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阅读全文 »

中学时,教室墙上贴着很多励志标语,其中一则通过一组数学等式构成鲜明对比,目的是激励学生坚持不懈,每天比前一天多做一点点,一年或几年之后会有大不同。这则标语具有极强的冲击力,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阅读全文 »

昨天晚上回到家,猛然发现摆在桌面上的日历已经到了最后一页了,2024的进度条就要拉到底了。恍然间,毕业已经半年,7月初国科大毕业典礼上院士们随着奏乐走进操场的画面还在记忆里十分鲜活,给我拨穗的那位老师问的“之后去哪里”的声音有时还会回荡在耳边。有个朋友跟我说,工作以后时间会过得越来越快,这种快会让人感到焦虑。这种焦虑其实在年初写的两个随笔(《似水流年》、《死亡学分》)中已然可见,尽管那时候还在学校。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