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察动机,结合自身辨利害。联系过往调先验,判别品性可否交。”
因为本科专业是心理学,总是有人问(尤其是外行、初识者)是不是能看穿别人心思。每次都得向人解释,心理学是一门行为科学,另外我的专业方向是认知神经科学,即研究的是认知行为背后的脑神经机制。但解释来解释去,还是不断会有新的人问。
时间久了,最近也想明白了,整个社会对心理学的刻板印象,说白了就是读心术。但是坦白说,读心术可真比一门学科或科学难多了,我相信有人能读心,但是这需要深厚的社会阅历、经验积累以及准确的直觉,跟学院派的心理学基本没啥关系。能察人识人是一项很优秀且有用的能力,我倒是很希望自己能擅长……
目前来看,识人方面有下面几点总结,感觉对于身边的人已经开始有了些屡试不爽的效果了,不过当然还需要继续积累经验和测试有效性。
察动机
察动机,意思是根据别人说的话、行为语言以及做的事情推断其动机,想干嘛、根本目的是啥。之所以动机需要“察”,是因为几乎没有人会直接把自己的深层真实动机直接铺开、晾在太阳下,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就无法察觉动机呢?并不是,有动机就会有言语和行为迹象,动机的外显是可以被有心人观察到的。能从别人的三言两语察觉出动机,需要很强的细节观察和推理洞察能力。
进一步,为什么要察觉别人的动机呢?因为“无事不登三宝殿”,主动接近或发起联系,都是有原因的。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察觉对方想做什么,就能让自己心里有所准备,不至于事到临头还一头雾水,一方面可能让自己陷入危机,另一方面即使是好事也可能错失机会。
辨利害
察觉动机之后,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辨别利害。所以利害,都是相对而言的,这里的相对对象就是自己,也就是对方的动机与自己的利益是否存在冲突,如果冲突,那么其实是遇到了对手;如果不冲突且无影响,那么其实是成人之美;如果不仅不冲突反而有利于自己,那么就是合作双赢。
能够根据动机辨识出潜在的利害关系,重要性在于指导我们展开下一步的动作,即是采取防御措施,还是主动推进合作,亦或是打算敬而远之、不染指其中。反之,不能识别利害关系,则往往会出现不理性的行为。
调先验
调先验,意思是说针对这次识别出的对方动机和利害关系,如果这个人是以往熟悉的人(如老友、竞争对手等),需要结合过往对ta的认知经验,进行调整。一方面,人是会变化的,没有人一成不变,正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我们需要动态调整对他人的认知,否则就会陷入偏见和刻板印象中。
另一方面,没有什么关系会永不变质,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也会被时间冲淡,被利益染色。每一次交往都是在一段关系进行加固或者削弱,我们对这段关系的预期也是在每次交往过程中动态调整的。
判品性
无论是以往对一个人的认知经验,还是最近对ta的新判断,都在指向一个最终的目的,即是不是要跟这个人长期交往,发展出友谊或合作关系。这就取决于对方的品性,长期交往看品性,品性小人则不值得交往。
而品性的外显就可以从言语和行为细节中反复洞察到,这就回到了最开始的察动机上。偶尔一次的低劣动机和行为也许可以被原谅,但是三番五次这样的话,那还是敬而远之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