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 Wu

Beauty always leads us to truth.

0%

山自见我

宋代杨万里的《筠庵午憩》一诗中有这样两句:“筠庵偶坐处,适当树阙间。远山不见我,我自见远山。” 意思是说,诗人在竹庵中静坐于树下阴凉的地方,透过树叶的缝隙能清晰地看到远山。

第二句当然使用了拟人手法,远山没有生命和“窥探”作者的欲望,不过即使有也很难透过狭小的树叶缝隙反过来看到作者。这两句连同整首诗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舒适惬意、平静安宁以及一些若隐若现的禅意。

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

有意思的是,在伊斯兰教中也有类似的两句话,“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背后典故是穆罕默德带领门徒去朝拜麦加,但被拒之门外并在侯代比亚跟当时麦加城的实际控制者谈判,谈判结果对穆斯林十分不利,在这种情况下穆罕默德说出这句话,用麦加城外的吴侯德山做比喻,寓意如果目标不能轻易改变或向你走来,那么聪明的做法就是自己主动去接近、实现它

乍看起来,穆罕默德的“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在字面上跟杨万里的“远山不见我,我自见远山”很相像,但二者的语境和含义却不完全相同。穆罕默德的这句显然包含了实现目标的强烈动机和坚定信念,跟舒适惬意相去甚远。

总体而言,这两句话都是在探讨“山”与“我”之间的关系,到底要谁趋近谁,谁主动探寻、谁被动接受,两位主人公得出的结论都是“我”主动去趋近“山”。这个结论也比较容易理解,毕竟在“大山”或“远山”面前,“我”要么过于渺小,要么过于遥远,“山”如何能主动发现如此渺小和遥远的“我”呢?看似不可能,所以“我”要主动追求“山”。

我不去见山,山自来见我

但是当远山不再那么具象,我想道理也许会有不同,甚至反转。在真实社会生活中,在人山人海中主动寻觅知音、大人物和好机会,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当然大人物、好机会本身就很显眼,有可能很容易被大家看到,就像“大山”一样,可是大多数时候他们距离平凡的我们都很遥远。

就像在干草堆找一根针,最好拿着一块磁铁(越大越好),而不是只带着一只手电筒。无法被看到、“远山不见我”背后的主要原因通常是,我们太过平凡,并没有给出被“远山”看到的理由。而在没什么特色的条件下即使主动去趋近“大山”,试图与所谓的大人物、好机会攀上联系,也通常不会有什么实质的进展。反过来,当我们能够突破平庸的重力,让自己有与众不同的东西和亮点,那些曾经隐没在人山人海中的很多潜在机会却可能会主动找上门来,这有何尝不是一种“山自来见我”呢?

“我主动趋近山,未必是好策略;让山来找我,也许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