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做事的角度上看,绝大部分工作都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不说一些纯体力活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就可以,即使是很多需要高强度脑力活动的工作内容,也同样具有被替代的风险。
一方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只几年”。大部分工作本身并非类似科研的探索人类知识边界的事情,而更多依赖经验积累,新人来了,公司或单位的氛围往往会驱动“老人”把经验倾囊相授,在获得经验并牛刀小试之后,新人对老人的取代似乎很自然而然(这就是所谓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以更低成本雇佣更年轻的人干出同样的活儿,公司当然乐意。
另一方面,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为了提效,会倾向于将执行岗位原子化,让人的职能螺丝钉化,对于某个工作本身当然是事情做得越极致越好。但是对于个人发展而言,离开了这个位置,原本的技能很可能不再具备可迁移性和适用性。
该如何应对这种职场的可替代性呢?尤其是在一个行业领先、人才济济的环境里,这种可替代性尤为刺眼。我觉得针对上述两个方面,可以分别做一些事情。
首先,保持开放性,乐于学习、与时俱进。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得到的,经验可以通过传授被他人直接获取(或者说不好听的,不怀好意的获取就是“窃取”),但是学习能力不能,愿意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尝试新的东西,可以帮我们源源不断获取更多的经验,延展自己的世界和能力边界,而学习能力的获得,必然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去培养,无法通过他人三言两语的经验传授就能平移到自己身上,也因此没那么容易被“窃取”。
其次,注意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抽象提炼,加强可迁移技能的培养。一份工作,如果只是完成,通常不会需要特别多额外的思考;但是如果想要从中获得更多,那就可以主动思考还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能不能把新的元素引入进来做优化和边界扩展。思考空间是自己开拓的,别人可以限制你的职能,但限制不了你的想法、探索和主动学习。
第三,除了专业地完成事务以外,还需要加强人脉关系的培养。最近看到一句话说,35岁以后找工作,不应该依赖简历。意思是说,35岁以后人的精力和智力都已经过了高峰期,很难跟25岁的年轻人竞争,这时候的比较优势应该是前10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和资源。当然,人际关系多是利益驱动,而对别人有利益价值,往往取决于自身能力匹配,所以人脉关系的底层是能力与价值。
最后,行业发展瞬息万变,AI已经能够取代一部分相对low level的工作,不光是人取代人,AI对人的取代也已经在路上,思考和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是我们要持续主动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