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一种平凡的情绪体验,我们应该都有过体验,不会嫉妒成就非凡的马斯克,却会嫉妒考了100分的同桌。这种情绪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好处,害人害己,于自己,看不得别人好心里难受;于别人,嫉妒如果被付诸恶意报复,可能会造成极大伤害。
比如两年前因为清华校友朱令的去世,很多人关注到了发生在1994年的投毒案,虽然案件直到2023年朱令去世也没有侦破,但是很多证据指向了朱令当时的室友,作案动机就极可能是嫉妒。
那么,嫉妒这种情绪为什么没有被进化所淘汰呢?要理解这种情绪的生命力,就需要了解它的本质和由来。
嫉妒是什么
嫉妒(Envy)的拉丁词源是“invidere”,意思是“有敌意地看着”,牛津英语词典把嫉妒定义为“在注视着另一个人拥有一些高于自己的优势时所产生的屈辱感”,韦伯词典把嫉妒定义为“在看到别人的优秀或好运时感到的气恼、羞辱、不满或不安,同时感到一定程度的厌恶,以及占有相同优势的渴望”。
嫉妒和妒忌(jealousy)不同,前者具有单一的指向对象或主体,只针对一个人;而后者至少针对两个人存在,妒忌发生的典型情景如一个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总是觉得母亲偏爱另一个,从而生发对两人的妒忌,所以妒忌其实可以拆分成“嫉妒+忌恨”,嫉妒另一个孩子、忌恨“偏心”的母亲(这里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偏心”是这个孩子的主观感受,未必客观)。
嫉妒产生的原因
嫉妒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情绪,也并不是随机产生的,通常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比较情境中,嫉妒的产生需要满足如下四个条件。
1)这个人与我具有相似的基础条件
嫉妒情绪一般只会出现在与自己相似的人的比较中,因为比不上对方而心里不舒服,这种不舒服其实就是心理不平衡。因为当我们假设自己与对方具有有着相似的生活、教育背景以及社会阶层,就会预期自己也能达成跟对方相当水平的成就,如果没有达到,就会演变成羞愤(对自己的羞耻,对对方的嫉妒)。
相反,我们极少对与我们毫无关联的人物产生嫉妒情绪,即使对方再优秀。比如明星的美貌和财富纵然都比身边同事高出许多、学术大牛的产出纵然比老同学高出太多,我们往往都很难对明星、没有什么交集的大牛产生嫉妒情绪,因为他们离自己太远、与自己似乎没有共同点和可比性。但是身边的人就不同了,因为了解很多,就会产生一种不过尔尔、我也行的幻觉。
2)这件事与我有关
只有当对方取得成就的这件事与我们自身有关时,才会引发嫉妒情绪。与自我相关度高(self-relevant)的事物,是一种主观的自我认知,即认为这件事与我们自己一直以来所渴求的核心自我价值密切相关。对方在我们所看重并用来定义自我价值的这个方面表现卓越,明显比自己优秀很多,就会引发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这种内在怀疑,向外投射的表现,就是嫉妒。
通俗来说就是,在乎什么,才会对什么投入情绪,从而也就更容易被这方面的人事物去牵动喜怒哀乐。
3)主观上感到不公平
当我们主观上认为对方取得的成就不过是不公平的环境条件所促成的,自己之所以没干成是因为没有相同优渥的客观条件支持时,这种不公平感就会引起嫉妒。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这种主观的不公平感并不被客观证据支持,反而对方的优势可能并不依赖环境条件造成的不公平时,心中的嫉妒感受会加剧,这可能源自自我挫败感的增强。
4)主观上具有控制感
主观上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取得相似的成就或优势,即认为自己具有高控制能力时,这种主观控制感与现实的偏差就会导致难以接受对方比自己更优秀。反过来,如果主观上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能为力、缺乏控制力,就不容易产生嫉妒。
如何应对嫉妒
嫉妒有好、坏两方面影响,其实际影响取决于当事人如何做出行为选择,因为情绪本身并不直接作用于外界,只有付诸行为后(包括做出表情和肢体动作)才会具有外部性。
坏的影响很明显,开头提到的朱令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嫉妒如果不被控制,付诸行为时通常包含对嫉妒对象的破坏性意图,希望能减少甚至消灭对方在社会比较中的优势,手段很多,比如造谣、诋毁、诽谤、贬损等等,甚至是投毒。对自己也有反噬,恶意嫉妒别人,自己也会受到折磨,一方面是因自己不如别人感到隐隐的羞耻和愤恨,另一方面是破坏行为本身也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自己心知肚明,心里也会道德不安)。
好的影响一般是向内,通俗来说就是“知耻而后勇”,尝试去觉知并理解自己的嫉妒情绪,把自己不如别人的羞愤转化为努力的动力,用他人的优秀激励自己;如果实在没有改进空间、无能为力,那不妨换个视角,重新定义自己的自我价值,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观不应该存在于成人的世界里。
嫉妒的进化合理性
最后还有一点希望想明白的是,从进化上,嫉妒这种情绪为什么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看到有人将之解读为自然给成功个体施加的“成功税”,一个成功个体如果不给身边的同伴“分一杯羹”,就会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暗地的迫害,所以“嫉妒”情绪的天然存在让成功个体需要采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更明智的策略。而把自己的成功普惠给身边其他人,主动规避他人的嫉妒,客观上讲是促进了财富的均匀化以及整个群体的幸福感提升。
我觉得也可以从资源竞争的角度来看,相比于不会嫉妒,有嫉妒情绪会使人主动反思自己的不足、在获取资源和达成成就方面的缺失,增强竞争意识,这也进一步促进后续的努力和主动竞争,即“知耻而后勇”。而不会嫉妒的个体更可能因为本来就不突出、还不加以调整改进,最终被自然选择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