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不器”,字面意思是“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朱熹解释为“君子不能局限于单一才能,而应该全面发展”。但是在现代职场,这句话的含义也可以理解为:君子不应该让自己沦为别人的工具,而应该成为驾驭工具的人。并且这里的“君子”也不仅限于有影响力的人,对于每一个希望能自我实现、有所成长的普通人,都是适用的。
之所以在职场环境下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工具人”现象确实很普遍,尤其是在流程体系非常完善、注重高效率的大厂,基层员工的职能分工相对单一,专心拧好自己的螺丝,似乎就是岗位期待。体系架构上会把一名基层员工放在树枝末梢,工作内容极其细致,难以有任何“逾矩”空间,这往往也就意味着很难接触到新的机会、学到新的东西,成长空间和晋升空间也就被压缩了。
从资本家的角度来看这么做是为了便于管理和提效,把基层员工当没有主观意志的工具使用。但是人毕竟不是工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我们都会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人愿意成为能力单一、“兔死狗烹,牛马被裁”的工具人。那么该如何避免成为工具人呢?
首先要知道,为啥会成为工具人?我认为成为“工具人”可以说是环境推动+个人有意无意的主动选择,因此是双向奔赴。换言之,也可以选择不成为工具人,环境对人的定位未必就是这个人的最终发展方向,因为人有主动意识从中干预。
一个人成为工具人,往往与自我物化的思维有关。首先,缺乏自我边界,习惯性迎合他人需求,没有拒绝不合理任务、或敷衍此类任务的勇气。所谓的不合理任务,可以举个例子,部门一个非直线POC因为有点小权,经常把ta上级派下来的边缘性任务交给别人,还催得特别急,比如有一次让我帮ta写个JD说是要招新同学,隔几分钟问一次,因为我这边还有别的高优任务,最后ta说反正今天得给我,我心里冒火,完成当天的任务后用DeepSeek分析下之前的JD,3min返给ta一个(然后ta以自己的名义转给自己的上级……)。当然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杳无音讯,因为类似的戏码之前就上演过,催得十万火急的零碎任务,最后毫无回音,一问后续进展就是”啊,那个hc取消了哈~“对于这种傻x任务和傻x的人,就不配别人敬以认真的态度,敷衍一下或直接拒绝都没什么不妥。
其次是被动执行思维,习惯“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中国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多都执行力MAX,但是缺乏全局观,这种勤奋实际是劣质勤奋,逃避动脑的表现。做一件事情,我们应该去思考其最终目标是什么、动机是啥、有何收益,考虑清楚全景蓝图之后才能更好地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所做工作的意义。这也就进一步驱动我们主动想办法去把事情做好,主动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更新颖的优化建议。
这往往会进一步促成从“被动执行者”到“主动掌控者”的转变,在了解全局概貌之后,要有意识地拿到并掌控主动权,而主动权的获得就来源于你的主动思考、创新性解决方案、提效措施等优化举措,如果你能提出比原先让你单纯去执行的方案更好的方法并且能说服别人,那么你的方法就能取而代之,进而也就在项目或工作的推进中获得了主动权。
此外,核心目标不是“一直在做事”,而是“做成事”,也就是做了最好要有成果。核心目标确定之后,就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尽力”并不如“借力”,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事情,我们要善用工具。如果手里能有可以调动的人力资源(如同事、外包),就把非核心任务分配出去;不过对于基层员工而言,往往没有这样的资源,那就可以最大化利用工具,压榨AI来帮助你完成很多提效工作,毕竟AI从来不会抱怨和拒绝,而且还很好用hhh
工业化时代很多岗位都可能被未来的AI Agent取代,“最努力”可能并非褒义词,只不过是“优质牛马”的代称。努力需要有方向,要清楚事情全貌、自己的长线目标以及当下所做事情的定位,做一个“聪明”又“努力”的人。当我们学会主动思考、善用工具、调配资源来完成事情、从中获得成长,就可以选择不做环境支配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