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 Wu

Beauty always leads us to truth.

0%

我本芬芳

最近读了杨本芬奶奶的两本小说,分别是《秋园》和《我本芬芳》,这是两本自传体小说,分别讲述作者母亲和她自己的婚姻故事。《秋园》特别感人,读书过程中多次大哭。但是这里想谈谈《我本芬芳》。

先看书名吧。字面上是以作者名字做了变体,有纪念意义;但是另一方面,这句话却给人“不甘”的印象或意味。“我本芬芳”,背后是说,我现在不“芬芳”了或者没有人欣赏我的“芬芳”,为什么呢?被别人耽误了,或者被别人忽视了。有一种意犹未尽、遗憾满腹的感觉。

这本书的结尾也加深了这种感觉,那是作者和她的丈夫都已经年及耄耋,儿女成家立业之后,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之间的对话:

陈惠才(实际指代作者本人):再过几个月,你八十八了,我八十一了,总有一天我们会分道扬镳,再不相聚。假如真的有下辈子,我是说假如,你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

吕(作者丈夫)摇了摇头。

过了一会儿,她又去问:“下辈子你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

吕依旧摇头。

“摇头不算,你亲口告诉我。”

“不愿意。”三个字说得极其清楚。

慧才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内心五味杂陈。

读到这里,这是一种没有被婚姻中的对方所欣赏、尊重和看重的无奈与遗憾,以及悲哀(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

但是贯穿全书的还有另一种遗憾,惠才跟吕结婚是带有一些工具性在的。由于父亲旧官吏的成分不好,她为了不被下放到好不容易逃离的农村,也为了能有机会考入大学,答应跟承诺帮其找工作或读书机会(并给付钱)的医生吕结婚。但是婚后很快就进入了连续生孩子、不断劳作的生活,读书深造的念头就此也就被繁琐的生活磨灭了。

她显然是带着这样的遗憾把自己的三个孩子培养进入了大学,但是心中也对吕生出一些怨念,认为他没有兑现承诺、对自己不好,带着这些怨念跟吕过了一辈子。这些怨念当然有吕的问题(比如不善言辞和表达情意),但是在我看来,吕还是为这个家做了很多事情,包括惠才生完三个孩子后的工作是吕托关系找的。

而惠才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完全寄托给别人,用婚姻作为预支的回报,这本身是她自己做的决策不恰当。把读书、工作、事业这些对自己人生重要的事情、应该自己有主心骨的范围,外包给别人,然后自己就不再上心,等到时光蹉跎,然后遗憾满腹地怨恨那个被自己托付的人没有兑现诺言,这样的行为是有些孩子气的。

当然她做的这个决策也有时代因素的影响,个人能力所左右的空间、追求理想的机会和自由度都比较小,但是在当时所能做出的最佳决策已经换得了回报(城里户口、家庭、工作等),再絮絮叨叨带着怨意跟所托之人过了六十年的钻石婚姻,相信都不会幸福的。

所以,不幸福的婚姻,有时候是两个人的原因,但是从叙事者(历史的记录者)角度去看文字和故事,常常会忽略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