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甲人生笔记是巴东前县委书记陈行甲对自己前半生的回忆录,主要从亲情(母亲)、爱情(妻子)、社会责任和悲悯(巴东治理、公益事业)这些方面展开写作,像他的文字一样,行甲是一个很真诚、谦逊的人。我觉得这部人生笔记的主线是人生中那些至真至诚的情感体验。披沙拣金,人生几十年,走完全场时,没有什么实物可以被带走,能让我们感觉不那么空虚的就是多种多样的真挚情感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吧。
在巴东在任初期,陈行甲面对比较棘手的情况,当地的政治生态极其恶劣,比如前任县委书记卖官鬻爵,当地官民矛盾可见一斑,官滑民刁,巴东百姓对自己的家乡充满憎恶和谩骂。他采取强力反腐、结穷亲、信息赶集等多项建设性举措,慢慢改变政治生态(如官员送礼的陋习),获得百姓的信任,重拾政府公信力。这个过程中不乏接到如“做人留一线”之类的电话威胁,但是他都扛过去了,既有勇气(敢于对抗),又有策略(“阳谋”,公开宣言让自己火了,从而蛇鼠一窝都有所忌惮)。
塔西佗陷阱:当执政者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发表什么样的言论,颁布什么样的政策,社会都会予以负面反馈。
前任县委书记在2011年明确知道自己马上要调走之前,大规模地调换了一遍全县几乎所有重要部门的领导干部。
他告诫我说,在巴东这种“民刁官滑”的地方,最好别让老百姓对你期望高,否则你会顶着石磙唱戏,非常吃力,戏还不好看。(学会管理别人的预期:虽然陈行甲选择做正确的事,没有遵从这条过来人的经验。)
记得小时候村子里一些贫穷的家庭,那些成天里话没个好腔,脸没个好像,看什么都不顺眼,总在抱怨争吵的家庭,过了多少年仍是穷得叮当响。倒是那些家庭团结和气,勤扒苦挣的,慢慢地都走出了贫困。
在获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以后,在人生的下半场,陈行甲却辞官从事公益事业,一方面是因为与州委上级发生矛盾(州委领导的劣行让他认知违和),另一方面公益事业能延续对底层人民的帮助。每一段人生经历上,陈行甲的描述都包含很多细节,这些细节很大程度上应该得益于他写日记的习惯。可见良好的写作能力也是锻炼出来的。
我多年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巴东5年我写了20万字的日记,对遇到的这些挑战和我的应对都有详细记录。
他对人的悲悯、对己的自律、做人处事方面都值得学习。在每一段人生经历中,都全情投入,努力做好当下的工作,而不是总是眼看着未来,忽略了当下。另外,他这种对人的悲悯从哪里来?我想,需要真正地爱人、与别人接触交往,切身感受别人的感受,推己及人。与世俗生活隔绝太久,人就会丧失爱人的能力和这种悲悯情怀,从而变得冷漠吧。
就是这样勇敢强大又慈善悲悯的人,在人生的很多阶段都曾焦虑、自卑,也许没有人生来就是强大的,经历了挫折并且勇敢站起来、坚定走下去,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书摘
- 写作是真挚的生命体验。
写作不是一个异己的东西,而是对自己生命体验诚实的记录和思考。在文字共和国里,我们需要诚实。首先是要对自己的生命体验诚实。
文字共和国极宽容又极其苛刻。宽容在于,她不需要你有专业的学历、复杂的经历,甚至不需要有优美的文采,你只需要有个人的经验能够带给读者某种可能性,你就可以书写,写作者是自己为自己命名。苛刻在于,这个国度的评价标准与名利将彻底无关。
真正的写作,不会是一种业余爱好,而是一种召唤。
不需要迎合,就是坦诚地记录,可以写脆弱的东西,迷茫的东西,不完美的东西,不知道答案的东西。写出真实的自己,这样的文字也会有意义。
- 生活有其自身的逻辑,无法从一开始完全规划好。
生活有其自身的逻辑,那些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那些没有企图的浇灌,说不准在什么时候会有一阵春风拂过就出土了。
人间最冷的不是冰寒,而是麻木,是对底层疾苦的置若罔闻。
要做到心中有戒,先必须心中有止。止是上限,戒是底线,没上限的人往往没底线。
要解决看似复杂难解的问题,不能停留在问题产生的层面来求解,因为如果在这个层面有解的话问题就不会产生了,我必须提升维度来思考和谋划。把人生长河看远,把个人名利看淡,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当你真正把一件事情想得澄澈透明,你甚至会觉得整个宇宙都在帮你论证这件事情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