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说:“归根结底生活就是受苦,只有非常年轻的或非常愚蠢的人才会不这么想。”去年10月底的时候看了押沙龙所写的《冷峻的良心》,对于奥威尔在伊顿公学作为学生和后来作为专职作家在工作上的勤奋程度差异印象深刻。
在进入伊顿公学之前,小奥威尔先是被送入了一个寄宿学校,这段时间的生活十分黑暗,这个学校是公学预备学校,而伊顿公学又是牛津剑桥这些顶尖高校的预备学校。这里伙食很差,但是最痛苦的是提供的教育完全是应试教育,公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它们把学习变成一种折磨,系统地、深谋远虑地磨掉孩子的求知欲。”
这段生活也让奥威尔的自尊心深受折磨,由于家庭经济情况不佳,需要减免学费,会被当众羞辱,“你是靠我的慷慨资助生活的!”
失败、失败、再失败,既有失败在前,又有失败在后。这是我随身带着的最深刻的信念。(奥威尔成年后回顾这段寄宿时光)
这段黑暗的日子随着奥威尔考入伊顿公学而结束,但是奥威尔并没有就此走进“成功人士”的大门。伊顿不像寄宿学校使用暴力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知识,学生相对自由和自主,奥威尔在这里把之前辛苦学到的知识全部忘记了,比如拉丁文、希腊文,在伊顿的五年是他一辈子最懒的一段,班上排名倒数,导师说他“像个懒鬼和逃避者……非常讨人嫌”。
但是成年后,说奥威尔是一个懒鬼是十分可笑的,“成年奥威尔干起活来像大象,自虐狂似地工作”,临死前边吐血边敲字。
关键的问题在于奥威尔是一个古怪的人……这些怪人如果没有确立目标,就是不值一钱的浪荡鬼。然而他们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会把整个生命投入进去,像火一样燃烧,至死不已,不悔不弃。
押沙龙对此的解释是,教育环境的问题以及奥威尔本身是一类古怪的人。寄宿学校填鸭式的教育损害人的求知欲,让学生痛苦学习知识、憎恶知识,然后轻松忘掉知识。这种教育模式跟中国的衡水临川有很大差异吗?
而奥威尔在伊顿公学的五年懒惰与成年后工作狂的表现之间的鲜明对比,应该也不仅仅是奥威尔怪异。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每个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变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做事取得成就和充实感。但是有时候环境会让这种变好和努力做事的劲头化成泡影,人的精气神没了,也就呈现为懒惰了。骆驼祥子从一开始奋进努力想要拥有一辆自己的黄包车,到后来浑浑噩噩、行尸走肉般游荡,环境对于这种变化的发生无疑是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