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的过程,是逐渐对成人世界祛魅的过程,也是慢慢认识到并不得已接受自己之渺小的过程。小时候,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人都是NPC,这种浪漫的情感会持续到青少年时期,直到我们离开学校、迈向更宽广而复杂的真实社会,某一天发现自己只不过是社会运转的一颗螺丝钉,这种浪漫骤然粉碎。
我也很好奇这种浪漫情感到底来源于哪里,人天生就热衷于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吗?很可能是的。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位居马斯洛需要层次的顶层,换言之,没有人生来就甘于平庸。曾在多个场合听不同的人表达同一种意思,比如“霍去病22岁封狼居胥,我25岁了却还一事无成”、“xx摇滚巨星23岁都去世了,平庸无能的我都28岁了还活着”……
这些表达有多少玩笑成分,又有多少不甘和心酸,说的人和听的人可能都难以释怀。有时会觉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既然终究是要有绝大部分人的平庸去托举或映衬极少数人的不凡,那么为什么还要赋予每个人自我意识呢?这种自我意识是自我实现的基础,也是那些痛苦的根源。
当我们从皮层发育不全的婴孩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一种对于平凡或平庸的抗拒、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在萌生,但是平庸的引力那么大,我们挣脱它的力气却随着岁月的侵蚀而变小,于是上面提到的那些玩笑似的话语中所蕴藏的心酸苦楚就在悄无声息地积累,直到某一天从自己口中吐出,然后不得已接受。
这种痛苦本是可以避免的吧。过强的自我意识会让我们的注意力很大部分放在自己身上,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潜意识跟广袤的世界当然是不匹配的,把自我注意分散一些,浪漫情感少一些,更务实一些地去关注别人的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满足社会的需要,也许虚无和痛苦会更少造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