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读过邓雅君的《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通过对顶尖大学中出身不同社会阶层的大学生毕业后出路的比较,邓认为出身和家庭成长环境、父母对于大学场域及其游戏规则的了解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大学中目标规划和行为取向。
具体而言,在公平一致的考卷下同样考入顶尖大学的不同阶层学生,表现出目标掌控者和直觉依赖者两种模式,前者对于大学场域并不陌生,能游刃有余、以终为始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兼顾学业成绩、实践经历、人脉网络等;后者则更常表现出捉襟见肘的迷茫窘迫,习惯于根据直觉惯性以及偶然因素做出决策。虽然二者都以自身的方式诠释着勤奋和努力,但是结果差异很大。
这一度让我对教育的意义和功能产生一些怀疑和内心的落差,也试图寻找和了解更多关于教育的诠释,比如怀特海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反思结构性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看起来有推卸个体努力的责任之嫌,也无法解释一些成功跨越阶层的案例,但是看到了一点并且觉得有道理,就记录下来一点,对教育的了解虽然可能一直都没有做到全面,但也在慢慢深入吧。
今天之所以重新又想聊聊关于教育的话题,是因为最近看到了Jean Anyon的隐性课程理论(hidden curriculum),这个理论的名称一下子让我想起之前邓雅君论文给我的感受——文化资本的隐性继承会持续影响一个人、在看似一样的起点(比如同一学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诸多不可见的、常被忽视的结构性因素。
Jean Anyon在其代表作Social class and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work (1980) [1] 中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核心关注的是教育中的社会阶级再生产问题。她实地调查美国四所来自不同阶级的小学教学实践情况,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风格、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观察和比较,提出学校教育并非中立的知识传授,而是再生产社会阶级结构的机制。这里的阶级是根据家长职业背景来划分的,分别是工人阶级(主要从事体力工作,如酒吧女侍应、铸造工人、保安)、下中产阶级(从事需要一些专业技能的工作,如护士、消防员、教师)、中产阶级(专业且富裕,如律师、工程师)、精英阶级(决策者,如总裁高管、公司顾问)。
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面向不同阶级学生的学校中使用的实际教材内容是相似的,但是“隐性课程”方面有天壤之别。每个阶级的学校按照这些学生父母的样子对学生进行培训,包括思维和行为方式,投射出他们未来要去往的社会阶层和面临的工作生活。
工人阶级学校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听命和守序,学生必须机械化执行指令,比如照搬步骤、照抄笔记、“坐下!”、“闭嘴!”、“零抬头!”。下中产阶级学校教学以流程执行为核心,学生要能够计算出正确答案,比如“正确”、“再读一遍”、“找一找”。中产阶级学校教学关注学生的创造力表达和专业、独立性,如“你对这个作品满意吗?”。最后,决策者阶级的学校关注学生的分析和战略思维,鼓励学生制定方案、把自己的作品呈现给权威者、敢于批判性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遇到这种问题,你的首要决定是什么?”
| 学校类型 | 教学风格 | 培养的能力 | 隐性课程内容 |
|---|---|---|---|
| 工人阶级学校 | 机械化执行指令,强调服从与纪律 | 操作性技能 | 遵从权威,缺乏批判性思维 |
| 下中产阶级学校 | 以流程为核心,强调工作完成 | 遵守规范、按部就班 | 服从系统的操作模式 |
| 中产阶级学校 | 注重独立工作与正确答案 | 逻辑推理、准确性 | 适应专业化职场需求 |
| 精英学校 | 强调原创性、独立思考与批判性写作 | 领导能力、创造力 | 培养社会精英的素质 |
Jean从这个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是:
教育并不是阶级上升的公平通道,而是在结构性地再生产社会不平等。
一个社会人所需要的知识大体可以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金榜题名的“升学通道”主要是对显性知识的考察和筛选,也是从书面教材等相对静态的渠道可以获得的,而隐性知识的获取并没有“升学”这样的驱动因素,也相对缺乏静态的、简易的获取渠道,主要来自父母及其人脉关系,Jean研究中不同阶层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学校本身其实就更像是家庭环境的延续,在这些一脉相承的环境中所内生的隐性知识潜移默化地塑成了不同阶层孩子的差异化“底色”,这些“底色”将很大程度上伴随他们成年以后的人生,尽管显性知识上在特定节点上似乎在同一水平,然而隐性知识方面从来都没有齐平。
回到邓雅君的“金榜题名之后”,也许种子早已经埋在“金榜题名之前”,而所谓“金榜题名”只是游戏中的一环。隐性课程或文化资本很少会被人们放到明面上来讲,因为具有或缺乏的人都如鱼在水、很少察觉,但这些gap却始终真实存在着,并参与实现社会阶层的再生产。
探索和思考教育的本质也许并没有很大的意义,因为能获得怎样的教育本身就是有前提条件的,怀特海站在一个比较宏观、杰出的教育者视角思考教育诚然更接近本质,但是这种本质与很多人无关。
参考资料
[1] Anyon, J. (2017). Social class and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work. In Childhood socialization (pp. 369-394). Routled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