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 Wu

Beauty always leads us to truth.

0%

早班地铁的两个时区

去年刚毕业工作早班地铁通勤时一般8点左右出门,这样半个多小时刚好到,唯一的缺点是太挤了,罔顾坐下,站在人群的缝隙里没有因为挤到别人被白眼或训斥已经挺好。所以后来我提前大约半小时也就是7点20出门,发现这个时候地铁没那么挤。

但是上个月换了工作以后,通勤时间变长了,从半小时变成了一个多小时,当然还是原来那个时间(7点半附近)出门也还行、不会迟到,但是偶尔还是希望能有一些缓冲的时间,所以有时醒得早就会更早一些出门,有次早上6点40附近出门,本以为这个时间点地铁的空间肯定更为富余,能站得更舒服一些,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那次、那个时间点地铁上的人密度跟八点多其实差异不大。

我很好奇这是为什么,一方面为什么这些人会这么早就通勤,另一方面为什么早班地铁会有两个“时区”、人群密度呈现近双峰分布?于是就仔细观察身边那些人,有穿着校服的初中女孩在看书、妈妈坐在旁边脸上有一种不安的情绪,更多的是中老年女性,有几个人叽叽呱呱谈论保洁的事情,人群整体衣着花花绿绿、各种颜色都有,身高普遍较矮(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

隔天早上我稍微晚点儿、换了“时区”出门,地铁上的人群给人另一种不同的感受,衣着上黑色占比估计得有90%,清一色看着手机,身高普遍较高(同样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后来有时会碰巧站在某些1.9m+的汉子身边,这总是让我感觉很窒息)。

两个“时区”的两拨人整体给人不太一样的感受,虽然都是在地铁拥挤的空间内。也许可以称为卑微但是幸运的发现,可以微妙地找到“时区缝隙”,让我能够有选择地扩大拥挤地铁空间上的“人群缝隙”,相对没那么难受地站满一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