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买了一篮很喜欢吃的苹果,你每天吃一个,由于苹果大小很难均一,所以必然有大小之别,请问你会如何选择每天吃的苹果呢?是随机拿一个,还是挑一个最大的 or 挑最小的?
去年夏天有段时间每天早饭会吃一个桃子,当时就面临这样的选择情境,为了节约心智资源,有必要建立一个routine,所以当时还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最终我的选择是每天都从现存的桃子储备中选一个最大的,因为这样每天心情都很满足。
这件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一直还留存在心里,因为总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些有意思的东西。直到最近不经意间看到“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背后的故事。
“朝三暮四”,这则成语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含义是玩弄手法欺骗别人,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有时狭义上也用来形容男子用情不专。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以及它的孪生词语“朝四暮三”。
这则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是:“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白话来说,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他每天给猴子发一些橡子作为零食,最开始早上给3个、晚上给4个,猴子们非常愤怒;老人于是换了个思路,早上给4个、晚上给3个,这些猴子马上高兴驯服。
成语多源自寓言故事,这则寓言让人对猴子的愚昧会心一笑,因为它们没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橡子分发的形式不一样,但本质都是一天7个,所以这些猴子是被老人给忽悠了。
可是我却觉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位老人是很明智的,不完全是欺骗或耍了猴子,而是用自己的聪明智慧给猴子更多的效用。所谓效用,不仅限于物质给予上的充足,还不能忽视内心的满足,效用应该是二者的加和。既然老人拥有的橡子资源有限,那在享用这些资源的同时何必要用负面情绪去削弱而不是增强享用物质带来的价值呢?
回到最开始说的那个如何选择哪个桃子的问题,如果桃子总量已经确定,物质层面能给人带来的价值已经确定,无论是先吃大的、小的还是闭眼随机选一个,最终所有桃子都会被吃掉,不多也不少。但是做出选择可以在物质带来的价值基础上增加或减少情绪价值,当然如果随机选那就是维持不变。
所以,从朝三暮四到朝四暮三的转变也许未必只能理解成蠢人自娱,还可以解读为一种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调剂生活的小智慧,毕竟每天带着满足感生活要比总是觉得稀缺和窘迫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