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回到家,猛然发现摆在桌面上的日历已经到了最后一页了,2024的进度条就要拉到底了。恍然间,毕业已经半年,7月初国科大毕业典礼上院士们随着奏乐走进操场的画面还在记忆里十分鲜活,给我拨穗的那位老师问的“之后去哪里”的声音有时还会回荡在耳边。有个朋友跟我说,工作以后时间会过得越来越快,这种快会让人感到焦虑。这种焦虑其实在年初写的两个随笔(《似水流年》、《死亡学分》)中已然可见,尽管那时候还在学校。
时间的流逝从来不会因为身处哪里、年龄大小而减慢,30岁也从来不是一个度量时间宝贵与否的分水岭。既然无法对时间本身产生任何扰动,可以选择的只有珍惜和记录,把时间从身上流过的痕迹诉诸笔端,雁过留痕,证明自己曾经来过。回想起来,自己以往还没有写过年终总结(课题组的年终汇报不算),不同于工作上的年终总结,这份给自己的总结没那么强调工具属性,而是把自己当做一个鲜活的人。
如何确定总结的维度,这个问题需要了解自己,思考对当下的自己而言,重要和鲜明的方面是什么,这可能会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就功用价值而言,一份总结可以帮助自己承上启下,在终生学习和成长的征途上少一些迷茫,多一些方向感和笃定的信念。
学业
回顾
之所以会把学业这个维度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在过往的好多年里,我都在做这件事情,而今年上半年为这件事画上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句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学业像是一个按部就班、到站换乘的列车,遵循着社会规定好的路线心无旁骛地往前走,不需要担心很多,因为对自己的身份定位还是“学生”,只不过与此同时年龄也在不断增长。妈妈以前常说,如果再读博士,人生一小半都在学校里了。


今年上半年硕士毕业,下半年迈入社会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当结束学业,离开学校,回看时会觉得学业对于个人而言,有时候更像一个庇护所,过往在“学生”这个身份标签下去回避的很多事从来就没有消失,终将还是要直面相迎。学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停止,无论是工作需求导向还是个人兴趣导向,学习都会持续进行下去。不过离开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似乎让学习这件事变得更有意思起来。一方面,实用导向的学习让人心里更有踏实感;另一方面,带有自由探索性质的学习让人充满热情和好奇。
展望
虽然今年还会把学业这个维度作为第一个要回顾的维度,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这个词汇应该不会出现了。很多人都曾经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对我说,我很适合读博,比如本科和研究生时的老师同学及工作以后的上级。我觉得他们的这种看法可能主要来自听我讲解文献、提出问题以及分享自己的研究时所展现出的投入。我对做研究本身并不排斥,但是目前看不到读博的意义,也希望自己能尝试和适合别的路。不过,学业会以别的面貌在我的生活里延续,具体是指以各种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包括但不限于阅读和观察。
阅读
毛姆说:“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微信读书让这个避难所比传统的纸质书籍更加轻便而且丰富多彩。这一年除了年初阅读的几本纸质书,其他阅读都是电子书的形式。每一次发现一本好书、一位好作者,都会觉得自己发现了一片新天地,自己的世界又多了几分色彩和值得眷恋的地方。对某些书,也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早一些看到,比如青少年时期,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走向也许会有很大不同。
回顾
以往看书都比较杂,也比较少梳理过,因为觉得就像吃饭一样,有谁会把自己每天吃了啥像流水账一样记录下来呢?但是,细想一下,这个类比不太恰当。读过的书不记录下来自己当时的感受、共鸣、心境和所思所想,时间久了,也就忘记了,之后重新拾起来不会觉得自己跟这本书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结。吃进身体的食物会作用于身体的形态和健康状况,而通过感官摄取的材料则会塑造思想和心理状态,检视自己读过什么,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一种体现。

2024年阅读节奏比较均匀,所读仍然主要是非虚构类,包括历史、传记、实用医学、科普等领域,与以往不同在于,留下了一些文章形式的读书笔记。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当年明月
- 《在线》王坚
- 《谋生》王志纲
- 《事实》汉斯·罗斯林
- 死亡系列
- 《向死而生》李开复
- 《相信》蔡磊
- 《此生未完成》于娟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科维
- 《忏悔录》托尔斯泰(重读)
- 《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
-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
- 《李光耀观天下》李光耀
- 《前景理论和决策那些事儿》龚超
- 《低欲望社会》大田研一
- 《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
- 《科学之路》杨立昆
- 《将心注入》舒尔茨
-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赛德西尔·穆来纳森
-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 《一地鸡毛》刘震云
- 《所有女生要知道》六层楼
- 《突破天性》布莱恩·利特尔
- 《成长的边界》大卫·爱泼斯坦
- 《苏东坡传·全三册》许葆云
- 《读水浒:人性的十三种刻度》押沙龙
- 《冷峻的良心:乔治·奥威尔》押沙龙
- 《押沙龙讲世界史》押沙龙
- 《宝贵的人生建议》凯文·凯利
-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尤瓦尔·赫拉利
- 《摸着自己学人体》山本健人
- 《微积分的力量》史蒂夫·斯托加茨
展望
近期在读《微积分的力量》,这本书讲到的一些定理背后的真实故事(比如阿基米德为了测量圆面而画的三角形、费马对折射定律的证明、伽利略发现的奇数规律、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这些故事那么鲜活有趣,跟中学时期需要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那些定理似乎来自不同的世界。这也让我对数学、物理产生很大兴趣,在新的一年希望能阅读更多相关书籍。
在可以预见的几周内,还会看看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简单看了感人的序言,对李一冰的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再展望更远一些,就没有什么思路了,可我觉得这也是阅读的乐趣之一。我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邂逅一本什么领域的有意思的书、一位有意思的作者,他们会像闪光的鳞片一样嵌入在未来某个时候阅读的字里行间,然后我捡起了这个鳞片,却发现它下面是一根绳索,把我牵引到更宽广的世界。
工作和技能
回顾
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与大模型有关,确切来说是在做大模型的认知能力研究,几篇文章分别关于大模型的转移推理(transitive inference)、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以及空间表征(spatial representation),读研期间培养的自学意识以及文献阅读、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文章撰写等能力在这份工作中有了很多应用。总体而言,Q3投稿了两篇ICASSP会议论文,接收了一篇;Q4做了另外两个研究以及尝试撰写专利,接手了一个数据分析和建模的项目并基本完成。除了延续使用matlab以外,这半年也更多地使用python完成项目,希望未来可以越来越熟练,也越来越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但是坦诚来说,这份工作跟人的接触比较少,读研期间习惯的每周一次的组会也在工作以后没有了,从上级和同事那里学到的东西(如果有的话)也是比较少的,因为本身交流的机会就不是很多,此外所在部门的管理也给我一种比较松散的感觉。
展望
步入工作之后,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仍然还不太明晰,做事情的过程中通常比较投入和笃定,也充满热情;但是一旦一个项目结束了,一种若隐若现的迷茫感就会重新涌上心头,热情也会被无聊和疲乏取代。希望这半年在工作中有时能明显体会到的那种充满胸腔的热情,可以在新的一年延续,也希望阶段性的疲惫和迷茫能少一些,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多一些探索的勇气和无畏。
几周前,之前硕士课题组的一位师兄跟我联系,问我可以找什么不用与人沟通的工作,他说想退学,尽管已经博三了(普博,后年就毕业了)。简单交流之后,发现他的主要问题是跟导师(没错,也是我的硕士导师)的交流遇到问题,另外课题进展遇到了瓶颈。我安慰了下他,主要还是觉得可惜,希望他慎重考虑,也讲了一些求职的资源和可能方向。

工作本质上就是在社会上进行劳动价值的交换,因为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价值(这里的服务对象可以是广义的产品用户,也可以是狭义的领导需求),所以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回报,进而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工作是为需求而生的,而需求的产生是人。尽管因为性格内向、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等内在因素我们可能不想直接对接别人的需求,但是这种主观意愿改变不了工作的内在属性。工作需要与人协同,而我们需要去匹配这种协同需求。
我性格也跟这位师兄类似,偏内敛,但是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主要是不想而非不能与人发生更深入的连接。以前我有时会觉得这样很不好,太以自我感受为中心,但可能很难去改变了。今年读到《突破天性》这本书,让我对这件事有了改观,我们可以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平衡好内源的性格和外在的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小生境,这让合作以及与人协同成为一个技术和策略问题,而不是无解的难题。
兴趣和生活
回顾
今年上半年在所里的时候经常跟组里同学打羽毛球,也会经常去踢毽子、到奥森散步。犹记得,四五月份的时候每天早起去奥森观察大雁、白骨顶等生物的习性,从中体会到自然的美好和神奇。三月份机缘巧合,也去了杭州待了一个月,看了西湖。
下半年工作以后,工作日的时间就不说了,周六晚上有时会在家里吹吹口琴,周日则会在住地附近散步、晒晒太阳。秋日午后,那条特别长的盲道上铺满了金黄色的银杏叶,阳光透过路旁银杏树的叶子洒在我仰起的脸上,湛蓝的天空是那些美丽的银杏树舒展于其上的画布,暖融融的,幸福的感觉盈满心间,我心底里装着美好回忆的那个记忆盒子又多了一个安详的瞬间。



对大自然的热爱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从那以后就成为我热爱这个世界、热爱生活的一个重要理由。每当离开一个已然熟悉的地方,我总是会感到很惋惜,觉得舍不得,比如本科时燕园的草木、研一时雁栖湖的山和云、研二去过无数次的奥森和贞石园那些不说话的巨石龟和树。大自然的美好总是让我感到很惊奇、很眷恋,直到一次次离别后才发现,这种美好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每到一个地方,这双眼睛和这颗心总是会发现新的、值得眷恋的美好。
毕业以后自己租了房子,开始了求学期间一直希冀的独居生活(而非宿舍没有任何隐私的共享空间),也尝试了做饭,当时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新天地,但做了一段时间后现在兴趣没那么浓厚了。下半年也建立了自己的Blog(没错,就是这个),作为盛放自己生活痕迹的一个小宇宙,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因为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事情要经历以及很多东西要写。


展望
2024年初因为感染乙流,连发了好几天烧,喉咙和嗓子连续发炎,痛苦的经历还令人心有余悸,从当时写的《死亡学分》开篇就可以看出来。可是转眼到了年末,这两天北京又出现了一波病毒,辰洋上周发烧,当时还安慰她好好休息,结果这周我就开始生病了,几天前喉咙肿痛,这两天开始流鼻涕,整个人也不太有精神。
也许是病毒来势汹汹,但是反思自己的身体素质,觉得这半年来对身体健康上的时间投入根本不够,除了刚入职那几周去游泳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锻炼了。既有时间的原因,也有场地、伙伴的原因,比如打羽毛球没有球友和邀请,踢毽子没有场地等。但是如果真得需要注意自己的健康、增强身体素质,那么这些就都是借口。
新的一年需要在锻炼身体上多花些功夫,毕竟生病真得很难受。
人际
回顾
我不是一个擅长交朋友的人,对于感情的需求似乎也没那么强烈。很多次打电话回家,妈妈都会问,想不想家,包括今天晚上。我都不假思索地说,我想过家吗?从十来岁寄宿求学,开始独立,从那以后在情感上很少会有依赖,也因此心肠也变得不那么柔软。人的一生总是要孤独地去面对很多事情,我有时会觉得自己过早地开始了这个过程,导致自己缺乏建立亲密关系、毫无保留地信任和依赖别人的能力。


但是工作以后这半年来,也确实突破自己“心远地自偏”的属性,跟一些本科以及研究生时期的朋友见了几次面,跟一位朋友线上交流很多。对人际关系的暴露越多,越会觉得对方也是跟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感受、真真切切的人,而能与对方建立情感上的联结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而我也并不排斥这样做。
展望
新的一年,希望能更勇敢地伸出自己的触角,对朋友或者不那么熟悉的人更真诚、热情和友好一些,认识更多有意思的人,结交一到两位知心朋友。也希望能有一段恋爱关系,培养和增强自己毫无保留地信任和爱一个人的能力,少一点防御,多一点安全感和内心的平和。
最后,还希望明年的总结里可以有定义自己的新维度,或者说对自己而言有了新的重要方面,虽然现在我还看不到也无法预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