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机与破解之道》这本书的作者大前研一是日本著名管理学家,这本书吸引我的点是它的标题。人口老龄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面临的问题,中国出生率也在大幅下降,所以国家才会出台三胎政策来刺激生育,但是身边的年轻人大部分都表示不想结婚生子。
不久前在李光耀的书中看到他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对策,他认为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是女性接受教育后独立意识觉醒,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而不再满足于仅限于家庭主妇的角色,有能力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国家而言,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创新不足的问题就是接纳移民。同时李光耀也提到,日本看重民族血统的纯正,对移民很抗拒。
然而,移民始终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真正解决人口问题还得从国家内部解决。所以“人口老龄化的破解之道”这个题目就很让人感到好奇,连李光耀都坦承无计可施的问题,要怎么从内部解决呢?
大前研一围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部分展开,其中解决问题又分成政府和个人两个层面。
首先,发现问题,作者认为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是国民对老年生活和未来感到不安,所以过度储蓄、压抑欲望、遏制不必要的消费,进而导致国民存款多,但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力不足。钱在流通中才会发挥刺激经济的价值,有旺盛的需求才会激励投资生产,而人们对未来感到担忧、信心不足时,就不再有或很少有基本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
“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对未来抱有深深的不安,所以他们尽量不花钱,而是存钱以备不时之需。国民不消费,经济就会逐渐恶化。”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所有人抱着大量存款(葬礼都花不完)去世。
然而,日本政府(安倍晋三)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根本原因,所采取的经济政策都没有效果,比如“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刺激民间投资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战略“、”构筑梦想的育儿支援“等。
大前研一指责安倍晋三并非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他认为,存在危机的组织中虽然会发生很多问题,但是一般情况下只会遇到一个至关重要的”根本性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才会迎刃而解。然而对于失败的领导者,大多都是这个也想做那个也想做,结果全都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对于日本经济低迷这一危机,其根本性问题就在于公民对未来生活(尤其是老年)的不安全感,因此,消除这种不安是刺激经济的最佳着眼点。政府层面解决问题,应该担起赡养老年人的职责,接受移民护理人员,摒弃以“家“为单位的户籍制度,承认非婚生育合理合法,才可能大幅提高出生率。此外还需要接收移民来确保充足劳动力。
对于日本年轻人的创新活力不足、低欲望这个问题,大前研一认为日本人骨子里就有的拼命学习新知识、勇于改变现状的基因是被战后学校教育改变了,“偏差值”的引入剥夺了年轻人的野心和干劲,通过偏差值将人的天赋划分到不同的区间等级,类似于给人盖棺定论,让每个人知道自己和平均值之间的差距,“什么样的人就过什么样的人生,每个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分量,也不去奢望走向高处。”有意思的是,这个指标的引入最开始是因为政府认为“偏差值”能有效防止学生反对政府。被归位差等的年轻人自己就限制了自己未来的一切可能性,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
我不由得联想起中国大学的正态制度,全班同学不管考分怎样,一定要服从正态分布,优秀率(84分以上)不能超过40%,即使全班同学都考了90分以上也要强硬调分,把大部分人调到84分。再比如名校,把全国各个省份优秀的年轻人选过来,他们本来在成长过程中都是佼佼者,从来没出过年级前十名,但是来了这里,注定会有一半的人是在中下游,注定会有倒数第一名。这种残忍下卷出来的”菜心“真得就是旷世奇才,成为造福国家人民、改变世界的人吗?
左右不了政府的话,大前研一还给个人提供了一些建议,“即使国家灭亡了,国民作为个体也能够安然生活”,他真是豁出去了。这些建议包括制作资产负债表对自己的资产和消费能力有理性认识、学习投资理财、掌握再生钱的技能、打造多样化的兴趣等。
总体而言,这本书读者比较少,评分也不高。不过个人觉得,有些观点还是有共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