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on-line),与离线(off-line)相对。最早接触到这个词语是在社交媒体上,即QQ上显示的对方当前状态(4G在线,wi-fi在线,离线等);后来读研接触到神经科学领域的在线概念——闭环的深部脑刺激以及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等,这些记录和干预手段能够实时监测大脑活动并据此调整参数、施加反馈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个过程用on-line的另一翻译“即时的”来理解更贴切。
所谓的“线”,是数据传输的链,上了这条线,就像电流一样,人乃至万物的活动轨迹可以被记录下来并流通到全世界,这个过程是无目的、自然而然的数据沉淀,而不是有目标的信息采集。
在互联网诞生以前,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离线的,从家里走到超市,买了些东西回家,这个简单的活动其实包含很多数据,比如你选择什么样的路从家里走去超市(路径长度,单一度即是否从来只走一条路、路径偏僻度等)、你在超市购买了什么样的商品(类目、价格、数量、购买频次等),这些丰富数据在没有互联网时都是丢失的(甚至在意识之外)。
而有了互联网之后,GPS可以记录你选择的路径、超市购物系统可以记录你的消费情况,再外加时间维度(你多次从事这个活动的信息),就可以将这些数据沉淀下来,从中就可以推断出很多信息,比如你的经济水平、消费观念乃至性格(比如重复选择同一条路、同一种商品,可能意味着创新性不足)。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自然而然的数据沉淀能带来的价值无法估量,因为这些数据不是按照事先有限的设计和计划去采集的,也因此有无限可能。
《在线》这本书围绕“在线”这个概念展开,谈到对互联网和数据的理解以及互联网所带来的进化过程(从数字到在线,从信息到数据,从计算机到计算),而从计算机到计算正是作者本人所致力于实现的目标和事业,即将计算做成如国家电网一般的公共基础设施,从而最大限度激活社会的创新活力。王坚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阿里云的创始人,有意思的是他是心理学博士,之前曾在杭州大学(现浙大)当心理学教授,不过他的专业方向是工程心理学,对人因的研究和用户体验的关注可能对他转到云计算领域有一定影响。
书籍开篇就谈到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困惑和纠错。大数据,其本质不在数据量有多大,而在于数据的在线和共享。比如打车可以实时看到司机定位以及红绿灯时间、公交地铁导航也可以看到下一站到站时间等。是互联网实现了数据的在线,在非互联网时代,产品的功能是主要价值所在;而在互联网时代,数据的更新和实时性则是产品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如果只是单单看数据量大小,那么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大型对撞机所产生的数据就稳坐第一了。
在QQ和微信的产品更新过程中,在线和离线曾经也是纠结的对象。QQ可以显示聊天对方当前是否在线;而微信则抹去了离线和在线的标识,从根本上就去掉了离线这一可能,默认对方时时刻刻在线,这个因素可能是微信上线后用户量增加巨快的原因。而QQ曾一度试图模仿后来微信,也将在线提示取消(“山寨自己”),但由于被用户抗议,后来又“优化”回去了。
如今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用微信居多,在给对方编辑和发送了一段话之后潜意识是期待对方“秒回”的,因为默认对方时刻在线。当然这种默认并不合理,没有人能真得时刻在线,真实世界的离线属性与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对在线的强烈需求之间存在冲突,相信每个人都体会过等待消息、焦躁不安的情绪。一些常用的工作软件,比如企业微信、钉钉和字节的飞书,都会显示消息是否已读,大大减少了时刻在线的预设所带来的不安,是比较人性化的设计了。飞书文档、腾讯文档等在线文档也是非常好的产品,相比于传统的office产品,这些文档的重要属性就是在线,在文档分享出去之后仍旧可以实时更新迭代。
既然大数据的本质是在线,那计算和存储大数据就需要在线的大平台,也就是云计算和云存储。“云”的本质是规模化、大范围的共享,将计算服务以公共基础设施的方式来建设和推广,将计算、存储和共享的成本最小化。
公共基础设施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大规模的使用、成本和便利性(或渗透率)。基础设施必须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比如国家电网规模巨大,让全国人民都能享受电力服务,免去家家自己发电的极端困难。规模大的直接效应就是成本大幅降低,也即边际成本下降。在互联网诞生以前的移动通信时代发送短信、电报要按照字数来收费,而在今天通过微信给远在美洲的同学发消息问候也基本没有费用,这就是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给普通民众带来的便利。基础设施的便利性或渗透率是决定其大规模使用的重要因素,今天随时随地通过4G、5G与全世界连线已经司空见惯。云计算如果要发展成为公共基础设施,也需要满足上述的要素特征。
云计算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安全和信任。
安全方面的问题类似于钱是存在枕头底下安全还是存在银行安全,当然是银行在极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更安全的。我从21年一直使用为知笔记,类似的云笔记产品还有很多,好处很多,最开始让我下意识使用云笔记的原因是当时本科室友在本地电脑上做笔记、写matlab代码作业,期末季有天晚上学习到深夜,泡了一盒泡面想休息一下,结果一翻手泡面全倒在了笔记本的键盘上,刚接的开水让CPU直接死机了,后来拿到维修店连数据都没能恢复。把笔记和数据存在云端平台,在更换终端时无需拷贝这些资料,在不同终端更新笔记也能实时同步到所有终端,这个属性真得省去了很多麻烦。
信任方面的问题则考验人性。使用阿里云的企业需要将自己的数据放到阿里云的平台之上,无论是数据隐私还是数据安全,都需要给予云平台足够的信任。对我而言,会在云笔记上存储一些私人信息,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隐私性(比如日记、账号密码等),如果云平台不能保障安全性,后果不堪设想。对此,王坚做的一个比喻让我深有感触,“……你去读大学牺牲了多少隐私,你在家里自己住一个房间,但学校宿舍里一个房间往往会住三四个人,可是你为了求学,你就接受了这件事情。整个人类历史的进化过程就是人类逐渐牺牲隐私的过程,问题在于你能不能接受。“读大学和读研究生的三人间、四人间真得让我十分苦恼,因为再也没有任何私人空间,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不接受这件事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文明是流动的,流动速度越快越文明”,而过于隐私就是闭塞、没有流动;融入社会和人类文化,要学会放弃隐私。
凭借阿里巴巴这个私营企业的平台去建设中国的云计算公共基础设施,任重道远。王坚在书籍最后一章专讲人类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事情已经完成时的报道,而是直播自己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实时过程(也正是一种涵盖了失败、成功和无限不确定性的“在线”)。他举了苏联和美国航天的历史,苏联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一号”是已经发射成功才公告全世界,而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则是直播飞船发射和飞行员登月过程(阿姆斯特朗: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所以王坚说”阿波罗计划里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就是自信心……直播发射可能会将你所有的缺陷都告诉全世界,可能当你有了这份自信、能够把自己的问题很坦荡地告诉全世界时,技术的进步只是个时间问题。……这份自信,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对于这种自信的难得,我深有体会,中国人的传统就比较缺乏这种自信,所谓”谋事宜密“,说的就是做事不要公开、做成了再说,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些不利因素被招引来,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事情假如没做成会带来的尴尬和难堪。而”公开谋事“,一方面是有克服不利因素的信心,另一方面是有坦然接受可能的失败所带来的难堪,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内在的自信呢?王坚之所以在最后一章专门提到人类的这种自信,也许正是因为“在线凌云梦”实现的路途有着可以预见的艰辛,才需要这种自信。
在线好处很多,但也给我们带来很多不那么好的冲击。比如习惯于导航软件可能会导致建立认知地图的能力退化,沉溺于短视频让静心阅读思考变得少见、浮躁喧哗变得普遍,甚至于自导自演并不存在的事情或已经过期的事情来哗众取宠、博取流量(比如前段时间点读机女孩高君雨肿瘤视频错季一事),几分钟不刷朋友圈就心神不宁……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也论及对互联网时代婚姻和家庭的看法。王坚说道”在我看来,在向社会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包括新工作、新机构、新家庭、新婚姻、新友谊、新消费,原因简单而又神秘:它们与互联网连到了一起。……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可以在线的,就看你敢不敢做这件事情。“新工作、新机构都还好理解,毕竟目前互联网公司很多,远程就可以办公,甚至还可以做博主自己居家创业。但是就婚姻和家庭这个方面而言,我认为存在对在线的夸大和过度推崇。根据进化论,人类社会源自猿类,有着梳毛的本能需求,对于人类而言就是抚摸,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独居,但是宠物的需求量却大增,猫和狗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是在线无法提供的。新婚姻和新家庭或许可以通过新的渠道产生从而有别于传统婚姻和传统家庭,但其存续形式始终是”在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人类不可能通过一条网线繁衍生息。
总体而言,《在线》这本书的篇章架构不是特别清晰,存在不足,但瑕不掩瑜,每一章都会有不少闪闪发光的思想,闪耀着互联网时代”在线“世界的崭新面庞,传承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进取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