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 Wu

Beauty always leads us to truth.

0%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今天上午阅读了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在去年年初就看过,还在PDF书籍上留下了笔记的痕迹,今年年初也在B站上看过彭春花的视频,重新拾起来再看的原因是,清明节前给规划院领导汇报工作,汪主任提到要主动,我回来搜索主动性的含义和培养方式,结果就看到了其中一条检索记录提到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第一条就是积极主动,我惊异于自己没有任何印象,更别提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做到、培养这种习惯了。

无论如何,今天上午算是又粗看了一遍,首先根据记忆回顾这七个习惯分别是什么:

  1. 积极主动
  2. 以终为始
  3. 要事第一
  4. 双赢思维
  5. 知彼解己
  6. 统合综效
  7. 不断更新

这七个习惯是有结构的,成功需要在个人领域和公众领域都具有合适的习惯,前三个习惯属于个人领域,即以个人为执行人,涉及个人领导和个人管理;3-6属于公众领域,涉及人际关系管理;最后一点是为了保障整个系统灵活持续运行下去的习惯,即在身体健康、智力、精神等领域持续有源头活水输入,更新以保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高效能的七个习惯

积极主动:每个人的注意力可分配的事项有一个包围圈,即关注圈,而这个关注圈有一个核心区域(真子集)叫做影响圈,我们的行为所能对之产生影响的就是影响圈,而在影响圈之外、关注圈之内的其他事项是不受到我们主观意愿掌控的,我们的行为也无法对其结果产生改变,因此关注这些事情只会徒增烦恼。因为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和生活的第一责任人,我们不应该被动接受外界的安排,有机会就上无机会就听之任之歇着,没有机会也要主动创造机会,因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一切负责,而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安排,却反将自己的遭遇归咎于外界环境的不完美。

以终为始:以最终愿景和目标来确定自己怎么做、每一天的行为是什么样,这是个人领导的范畴,告诉我们先看清楚方向再铺路架梯,而不是埋头就干,到头来发现自己架错了梯子。就比如阅读的时候就想着48小时内输出给别人(分享),这样阅读的效率会高很多。另一方面,有了明确的目标,做事情的动机也会强烈一些,更容易促成行为改变和坚持。

要事第一: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以及紧急程度)来确定完成的顺序,这是个人管理的范畴。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到头来却发现没什么重要成就,原因就在于做的事情都很琐碎、不重要,这个方面要遵循二八法则,80%的时间要用于完成20%最为重要、有决定性的事情。

双赢思维:在社会交往层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双赢的情况比较多,也就是通过合作实现1+1>2的效果,双方都能从合作中获益。但是问题在于,从学校教育(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出来的绝大多数人潜意识中都是零和博弈,即你赢了那我就输了,这一点在高校的正态分布成绩要求(20%优秀率限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大学选修自由泳课程,老师在课程开始宣告,课程结束的考核中完成基本动作+自由泳连续200米 就给90分+,但是结果是期末考核全班同学全都达到了上述要求,于是出现了很多84分(85分及以上是优秀),因为在正态政策的要求下注定有80%的人不可能是优秀的。然而作者提出,真实生活中零和博弈的强烈竞争情境其实并不多见,而双赢意识是更值得关注和培养的。

知彼解己:关于社会交往和沟通,首先应该学会有效聆听和理解别人的思想和语言,然后再试图让别人理解你。我们经常会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怪圈,坚持自己的观点,而甚至不曾想要去理解别人究竟在说的是什么,于是双方在互不理解的局面中终止沟通。每个人都有被人看见和理解的基本需求,只有你满足了对方这种跟呼吸一样的基本需求,对方才可能让你对他产生影响,也即才可能去理解和接受你的思想和建议。

统合综效:当矛盾似乎陷入了不可解决的局面时,不妨尝试新的路径,也许会柳暗花明,矛盾双方的利益也许用新的方式可以都能达成满足。统合综效是综合已有条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共赢的局面,这一习惯需要以上5个习惯的支撑,也是最终的目标。

不断更新:我们参与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这具身体为基础的,所以需要保证它健康的新陈代谢和不断更新,才能持续性地运行下去。而更新的不仅仅是生理层面(身体健康,需要锻炼、营养等),也包括精神层面(如心境的平和,需要接触大自然、修心)、智识层面(思辨能力,知识面等,需要阅读学习思考)等。

书摘:

• 诚如美国建国初期政治思想家托马斯·佩因(Thomas Paine)所说:得之太易者必不受珍惜。唯有付出代价,万物始有价值。上苍深知如何为其产品制订合理的价格。

•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习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 真正的效能应该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P代表希望获得的产出,即金蛋;PC代表产能,即生产金蛋的资产或能力。人类所拥有的资产,基本上可分为物质资产、金融资本以及人力资本三大类。

• 改变习惯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有了更高的目标才能激发改变,面向未来牺牲当下的意愿才能促进改变。

• 所谓情感账户,储存的是增进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信赖”,也就是他人与你相处时的一份“安全感”。能够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

• 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 知彼解己——首先去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的关键。

• 有效的管理指的就是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领导者首先要决定的,就是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将这些重要的事务优先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管理的实质就是自律和条理,是对计划的实施。

•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任何事物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是个客观原则,但“第一次的创造”未必都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有些人自我意识薄弱,不愿主动设计自己的生活,结果就让影响圈外的人或事控制了自己,其生活轨迹屈从于家庭、同事、朋友或环境的压力。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那么这些人的人生剧本就源于早年的经历、所接受的教育或外界条件的制约。

•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是否能够控制,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存在第一次的创造。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第二次的创造,或者是自己主动设计的,或者是外部环境、他人安排、旧有习惯限定的。自我意识、良知和想象力这些人类的独特天赋让我们能够审视各种第一次的创造,并掌控自己的那一部分,即自己撰写自己的剧本。换句话说,习惯一谈的是“你是创造者”,习惯二谈的是“第一次创造”。

• 习惯二“以终为始”的另一个原则基础是自我领导,但领导(Leadership)不同于管理(Management)。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具体会在习惯三中谈到。领导与管理就好比思想与行为。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用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和华伦·贝尼斯(Warren Bennis)的话来说就是:“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领导则判断这个梯子是否搭在了正确的墙上。

• 以终为始意味着要带着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来扮演自己的家长角色或其他角色,要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造负责,为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负责,从而使决定行为和态度的思维方式真正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正确原则。它还意味着我们每天都要牢记这些价值观,因为这会让我们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以价值观为行动准则,一旦生活有变,就可以根据个人价值观决定因应之道,无须受制于情绪或外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