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 Wu

Beauty always leads us to truth.

0%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虽然很早就听说过培根的“读史使人明智”,但这却是我完整读过的第一本非教材类历史书籍,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明朝》这套书按时间先后以明朝的历任皇帝作为组织逻辑,分成洪武大帝、万国来朝、妖孽宫廷、粉饰太平、帝国飘摇、日暮西山和大结局这七册,讲述了明朝从农民起义者朱元璋起、到被农民起义者李自成造反而自尽的末代皇帝朱由检为止这两百多年的历史,有大开大合的战争描写,也有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推测,更有穿插在各个章节、随处可见且蕴含智慧的评论。

当年明月的语言生动有趣,非常幽默,读来常常让我不由自主地开怀大笑。他曾在一个采访视频中提到,历史书中的每个人物在他所处的那个四维空间(包含时间)内都是有情绪的,也因此,读史未必使人明智,我们从历史中获得的最大教训就是,我们很难避免重蹈覆辙。与古人拥有同样的人性、却未必更加有智慧,所以当面临复杂的真实情境时,即使知道了前车之鉴,也未必就能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也许正是因为能够深刻觉察这些旧纸堆中的历史人物在真实事件发生时的所思所想、情绪体验,所以这套书才这样引人入胜,这一点反映在文字风格上,不时会出现以历史人物的第一人称来表达思想、抒发情绪的段落,让读者的代入感非常强。

书摘:在书中是有语境的,比拎出来好理解。

军事

  • 造反需要理由吗?需要,非常需要。在造反这项活动中,理由看上去无关紧要,但实际上,理由虽不是必需的,却也是必要的。……在造反前要搞点封建迷信、远古传说之类的东西。
  • 兵不是越多越好,关键看在谁的手里,怎么使用。
  •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这人的点子。
  •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 陈友谅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最强大的武器,不是军队的人数,不是强大的舰队,而是人心。……变化就在人们的心里。这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人们对陈友谅的评价大抵如此。
  • 一支没有理想、只是为吃饭打仗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而且很不稳定。
  •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 当这些行为被他的将领们当成人生的信条后,他的军队就成为了千万个狠毒的陈友谅的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就类似金庸小说里的星宿派,一旦陈友谅倒霉,每个人都不会继续效忠于他,而是上去狠狠地踩上一脚,落井下石。陈友谅阴险毒辣,他的将领们比他还要阴险毒辣;陈友谅迷信暴力统治一切,他的将领们比他更迷信暴力。
  • 武器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作战的士兵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 您问那十万大军怎么办?连我的鞋都不要了,还要军队干什么?可见名将就是名将,懂得权衡利弊,毕竟自己的命最重要,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嘛。
  • 在危急时刻判断出敌情,并能够及时应对,是一个将领最重要的素质。
  •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 成为一个名将,就必须和仁慈、温和之类的名词说再见。他必须心如铁石、冷酷无情,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以仁出名的儒将,但请大家注意,他们的仁是对士兵和老百姓而言的,对敌人他们比谁都冷酷。所谓仁不带兵、义不行贾,冷酷不是残忍,不是杀戮无辜的老百姓,而是坚忍。比如你的一个很好的朋友触犯了军纪,但你为了执行军纪,一定要杀了他,只有这样,你才能控制军队,即使他是你最要好的朋友,甚至是你的亲人,你也要这样做。这才是真正的冷酷。
  • 兵法之所以奇妙,关键在于一个变字。所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战场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决断只在一线之间,进攻还是防守,前进还是退却,都要你拿主意。在你身边也许有一大群参谋,但他们往往并不站在真理一边,决断的还是你。如果参谋比你高明,为什么要你当主帅?!
  • 然而你的选择只能是坚强,即使你屡战屡败,但必须屡败屡战!当你数次败在同一个人手下时,你就会畏惧这个人,所谓的恐某症就是这么来的,即使你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不能战胜自己的软弱,依然无法成为名将。而那些最优秀的人能够从失败中爬起来,去挑战那个多次战胜自己的人,这就叫做坚强。所以名将之路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为。
  •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绝对不要做你的敌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敌人希望你这样做。
  • 所谓擒贼先擒王,只要把带头的人解决掉,这些士兵就会成为乌合之众。

为人处世

  • 我研读历史,曾总结出一条恒久不变的规律——世上的事,从没有白给的。韩一良同志还没高兴完,就听到了这样一句话:“此文甚好,希望科臣(指韩一良)能指出几个贪污的人,由皇帝惩处,以示惩戒。”
  • 一个人要显示自己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暴力,挑战这一准则的人必然会被历史从强者的行列中淘汰,历来如此。
  • 谋事宜密,莫毁于微时。
  •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精彩!
  •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 然而从此之后,张士诚就变了,从来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突然间有了全国最富的地盘,再也不用贩私盐了,有钱了,有房子了,拿着馒头,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朱元璋对他有一个精准的评价:器小。……他见了张士诚,却说这人“贵不过封侯,不能长久”。……张士诚正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器小”,眼睁睁地看着陈友谅被痛打一顿。
  • 陈友谅的性格弱点注定了他一定会进攻洪都。他是一个心黑手狠的人,一直都在背叛和欺骗中生活,对这些东西并不陌生,洪都的投敌对他而言应该并不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但从心理学上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被人背叛,对一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长的。属于我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 人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有用的坏人和无用的好人。
  • 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 高手过招,最忌心浮气躁。
  • 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
  • 蓝玉的性格缺陷大致如此,处事考虑不周,性格过于强横,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对方敬酒你喝就是了,给了对方面子,事情也能圆满完成。死扛,也就只能死了。
  • 失败者是不会永远失败的。
  • 从宴请纳哈出时的傲慢到喜峰关的骄狂,我们可以给蓝玉下一个结论,那就是:这是个粗人。所谓粗人,不是指他没有文化或是行为粗鲁,而是指他的行为欠考虑,为人处世不通人情,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其实他的性格一向如此,就算不在这件事上犯错误,迟早也会在那件事上捅娄子。
  • 疏不间亲。关系疏远者不离间关系更亲近者。否则属于自找麻烦。
  • 很多事情只要开了头,就很难收尾了。
  • 人不怕穷,只怕比。
  • 自古有云:善用刀剑者,死于刀剑下。而对于这个婴孩(朱棣)而言,生于战火,死于征途,似乎就是他一生的宿命。
  • 荣耀总是站在成功者那边,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 简单的占有是小聪明,暂时的放弃才是大智慧。
  • 这才是朱棣真正的可怕之处:一个能够忍耐的人,一个能够压抑自己欲望的人。对于朱棣而言,残暴是一种手段,怀柔是另一种手段,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是次要的,达到目的才是根本所在。对乃儿不花的宽大处理就是一种隐忍,朱棣对这个蒙古人谈不上有任何感情,他何尝不想一刀劈死这个害他在冰天雪地里走了无数冤枉路的家伙。从他后来的种种残暴行为来看,他并不是个脾气很好的人,然而,他客客气气地接待了这个人。
  • 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 怨不在大,你小子要懂。
  •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 读书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书读得好,不代表事情能处理得好;能列出计划,不代表能够执行计划。
  • 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炼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
  • 从圣人之言到经世之道,他们无书不读,而从这些书中,他们掌握了一些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使得他们能够更为理性和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
  • 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会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地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 知道可能面对的困难和痛苦,在死亡的恐惧中不断挣扎,却仍然能战胜自己,选择这条道路,才是真正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
  • 有讲义气的就一定会有不讲义气的,自古以来从无例外。
  • 混是一种生活技巧,除个别二杆子外,全世界人民基本都会混。因为混并不影响社会进步,人类发展,该混就混,该干就干,只混不干的,叫做混混。申时行不是混混,混(适当地**和稀泥)只是他的手段,干才是他的目的。
  • 高拱:“海瑞所做的事情,如果说都是坏事,那是不对的,如果说都是好事,那也是不对的,应该说,他是一个不太能做事的人。”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面对这个污浊的世界,海瑞以为只有自己看到了黑暗,他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清醒者。然而他错了。海瑞是糊涂的,事实证明,徐阶看到了,高拱看到了,张居正也看到了,他们不但看到了问题,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海瑞唯一能做的,只是痛骂而已。所以从始至终,他只是一个传奇的榜样,和一件好用的工具。
  •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好商量,但只要涉及到利益二字,翻脸会比翻书更快。而翻脸的程度及其表现方式,就要看利益多少了,动嘴动手,还是动刀子动导弹,都取决于此。

历史

  • 历史学上很重要的原理,就是立场。所有的书籍都有立场,所有的立场都有倾向,相信如果不是自虐,写书骂自己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成功后,那些以平分土地为目标的农民领袖都变成了大地主。几千年来,历史无非是姓刘的地主赶走姓项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杨的地主,从无例外。这似乎是个魔咒。
  • 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
  • 禅让的背后是刀子和拳头。历史上的这套把戏大家应该也看惯了,历来都是如此。但这一套不演也是不行的,大家各有所需,大臣演完后可以升官发财,朱元璋演完后可以做皇帝,可以说是双赢。
  • 朱元璋一向是个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
  • 挑选御史的时候,专门找那些书呆子道学先生、认死理的去干这行,因为这工作得罪人,捞不到钱,而道学先生是最合适的人选。芝麻官,赋予他们监管长官的权力。
  • 皇权的无限扩大性与皇帝的精力有限性的矛盾,必然导致丞相制度的产生。
  •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完美的东西,任何制度都有缺陷,任何体系都有漏洞。类似的制度缺陷还有很多,这些制度本身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遗憾的是并不一定适应情况的变化。因为朝廷的收入不断地增加,经济不断地发展,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墨守成规的制度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所淘汰。
  • 因为朱元璋只是历史的执行者,他并不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使没有朱元璋,也会有李元璋、王元璋来完成历史的使命,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的帝国。历史是一个好客的主人,但却从不容许客人取代它的位置。历史也从来就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可以支配创造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实乃至理名言。
  • 道衍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他也不是那种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造反又不是什么好的娱乐活动,为何他会如此热衷?如果从这个人的经历来分析,应该是不难找到答案的,驱动他的是两个字——抱负。
  • “靖难”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充分说明朱棣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权谋规则中的一条重要原理:如果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就把它拿过来,辩护律师总是找得到的。
  • 张居正考勤:“月有考,岁有稽,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
  • 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
  • 自古以来,建立一个王朝很难,毁灭一个却相对容易得多,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不是没有来由的。
  • 工部尚书成遵坚决反对,认为国库困窘,根本无力承担如此浩大的工程。当初竭力反对开河的成遵一语成谶。而“开河”和“变钞”两项,则被后世认为是直接导致元朝倾覆的措施。
  • 历史证明,叛徒是没有好下场的。同志瞧不起的人,敌人也瞧不起。
  • 所谓王朝,跟公司单位差不多,单位出了事,领导要负责任,降级、扣工资、辞退,当然,也包括自尽。
  • 所有的王朝,他的开始,正如他的结束,所以才有了这句结束语,没错,就是下面这句:〖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 其实气数这玩意,说穿了,就是个使用年限,好比饼干,只能保质三天,你偏三年后吃,就只能拉肚子。又好比房子,只能住三十年,你偏要住四十年,就只能住危房,没准哪天上厕所的时候,被埋进去。什么东西,都有使用年限,比如大米,比如王朝,比如帝国。不同的是,大米的年限看得见,王朝的年限看不见。看不见,却依然存在。
  • 历史对我们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死缓可以转无期,无期可以转有期,有期再转保外就医,事情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