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 Wu

Beauty always leads us to truth.

0%

《创造》是托尼·法德尔关于职业发展、个人成长、创业的一本书,作者早期在通用魔术,后续分别加入苹果、创办Nest智能家居品牌以及加入谷歌(被收购),在苹果期间跟乔布斯合作,推出iPod、iPhone等产品,所以书中还提及一些乔布斯的处事风格。

阅读全文 »

“挑拨离间”,是出自清代《官场现形记》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搬弄是非引起事端,使他人不和。

与此同时,关于挑唆行为还有另一个成语叫“疏不间亲”(出自战国管仲),意思是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能离间关系亲近的人。“远不间近,新不加旧”也是类似的意思。

阅读全文 »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很多次被问到职业规划,甚至是人生规划,这种问题看起来很大、听起来理所应当,所以提问的人也理直气壮,无论这个人是亲戚师长、同学朋友亦或是面试官。但是这个问题真的这么正当吗?这里说的“正当”,是指问题该被问并且值得被问的人给出一个明确优质的回答。

阅读全文 »

宋代杨万里的《筠庵午憩》一诗中有这样两句:“筠庵偶坐处,适当树阙间。远山不见我,我自见远山。” 意思是说,诗人在竹庵中静坐于树下阴凉的地方,透过树叶的缝隙能清晰地看到远山。

第二句当然使用了拟人手法,远山没有生命和“窥探”作者的欲望,不过即使有也很难透过狭小的树叶缝隙反过来看到作者。这两句连同整首诗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舒适惬意、平静安宁以及一些若隐若现的禅意。

阅读全文 »

“三言两语察动机,结合自身辨利害。联系过往调先验,判别品性可否交。”

因为本科专业是心理学,总是有人问(尤其是外行、初识者)是不是能看穿别人心思。每次都得向人解释,心理学是一门行为科学,另外我的专业方向是认知神经科学,即研究的是认知行为背后的脑神经机制。但解释来解释去,还是不断会有新的人问。

阅读全文 »

昨天早上走在马路上发现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这张网结在比较高的位置,需要仰头仔细看才能发现,两边分别是高高的路灯杆子和一棵小树,灯杆和树之间的间距约有2m,网面两端伸出的丝线就分别粘附在灯杆和树梢上,除了网面较大以外,两端用于受力和固定的丝线在附着物(如灯杆)上的处理具有非常好的加固效果。

阅读全文 »

最近读到赵玉平老师有关团队管理的内容,提到在现代团队管理中,一个团队成员应该有如下两种行为:关系行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搭建人脉平台,构造满意度、和谐氛围;任务行为。完成工作指标。

阅读全文 »

单从做事的角度上看,绝大部分工作都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不说一些纯体力活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就可以,即使是很多需要高强度脑力活动的工作内容,也同样具有被替代的风险。

阅读全文 »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解读,里面提到一个问题:为啥狐狸精都喜欢书生?这些聊斋故事里男主大多是书生,女主则是清一色的美丽狐狸精,尽管这些书生胆小怕事吃软饭、花心好色不负责,可狐狸精从来不厌烦,就喜欢他们。

阅读全文 »

AI的快速发展让不同行业的边界线变得没那么清晰,coding agents已经能完成大量基础的编程任务,目前的迭代方向是在朝着代码仓库级别问题解决、项目到端开发努力。

阅读全文 »